太平人语|发展总部经济 做好超级联系人

2023-10-28 00:00

特首李家超发表《施政报告》。
特首李家超发表《施政报告》。

特首李家超宣读了破纪录3小时半的《施政报告》,人人都关注楼宇及股票印花税减幅,以及鼓励生育计划,我反而觉得,建立总部经济、吸引公司来港迁册,对香港整体经济更为重要。

《施政报告》提出,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海内外公司到港设立总部/分部,会与中央探讨便利内地企业在港设立总部/分部的措施;此外引入公司迁册机制,投资推广署和香港交易所将主动接触在外地注册的香港主要上市公司,鼓励它们迁册香港,立法建议明年上半年就会提交;为吸引更多外国公司来港成立,香港注册公司的外国人员可在港向内地当局申请两年或以上的「一签多行」签证到内地,并将获加快处理。

「总部经济」是近年的新兴概念,企业在一个地方建立总部,就会推动企业、资金和人才汇聚,产业群聚,成为经济火车头,教育、消费、就业也会受益,美国矽谷、荷里活、华尔街,英国伦敦金融城、德国法兰克福便是总部经济的例子,内地城市便积极发展地区总部经济,不过香港多了一项优势,就是一直以来与海外有联系,在港注册公司的外国人员可在港申请往内地「一签多行」,有利加强香港作为海外与内地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更体现中央对香港发展「总部经济」的支持。

港府锐意抢企业、抢人才,截至9月底已吸引约16万宗「抢人才」申请;30间外国企业正计划落户香港或在港扩充业务,涉及约300亿元新投资额,这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早前推出吸引家族办公室来港优惠措施,据闻约有30间家族办公室将会进驻香港,连同现在的公司迁册制度,反映政府拼经济的决心,措施效用相信会逐步浮现。

今年人人翘首以待的楼市减辣措施,结果也算符合预期,税率减半,额外印花税适用年期由3年缩短至2年,不过就优化外来人才置业印花税安排,由原本在购入物业时先徵收,居港满7年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才退还,改为在购入物业时暂免徵收,7年后若未能成为永久性居民才缴付,这有利吸引人才留港。

股市成交低迷,《施政报告》也提出应对措施,减印花税是其一,但最重要还是创业板改革,创板此刻可说处濒死边缘,无人问津,但其实这是给科研和初创公司上市的良好渠道,冀望有关方面明年首季交出良方,简化转往主板的机制、增加科研公司上市途径,以活化创业板。

今年的《施政报告》,回应了经济、民生短期的需要和香港长远的发展,包括房屋、经济甚至人口。香港疫后元气待复遇上美国加息,经济自然差强人意,冀官民共同努力,渡过低迷时刻。

严玉麟
香港太平绅士协会会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