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区议会选举模式 回归正路改善民生

2023-05-03 00:00

港府公布区议会改革方案,在组成和监察方面均进行了重大改动,但舆论却只聚焦在直选议席变化,对引入其他产生办法形容为「民主倒退」,未免以偏概全、本末倒置。事实上,今次改革是对区议会的一次纠偏和重置,让其回归原本谘询和服务地区的职能,解决区内民生问题,提升政府的地区治理能力。
减直选议席纠偏让职能回归初心

来届区议会除了保留27个乡事委员会当然议席外,将会由目前全面直选,改为混合组成方式产生,委任制、间选和直选议席比例为「442」。参选者提名门槛亦将会提高,除了当区居民提名,亦要得到「三会」,即地区委员会、地区扑灭罪行委员会和地区防火委员会的委员提名,并且须通过资格审查。至于分区直选的选区亦有变动,将会把现时多个小选区合并成44个选区,实施双议席单票制,选出合共88个议席。

坊间有声音以直选议席大减,甚至比1982年首届区议会直选议席还要少为题,指是「民主倒退」云云。若单纯以民选比例来说,直选议席减少是不争事实,但《基本法》从没规定区议会须由直选产生,而选举亦未必保证选出全心全意服务地区的好议员。特首李家超坦言,过往政府增加区议会直选议席的做法是「行错路」,2019年区议会选举便选出一大批支持黑暴、揽炒的议员,甚至有议员鼓吹港独、阻止政府施政、破坏地区以至香港整体利益。

今次重塑区议会,旨在纠正过往制度的缺陷,拨乱反正。无巧不成话,当局采用「442」组成方式,与足球「442」阵式合,就是以防守为主,确保只有符合爱国者治港人士才能参选,令乱港势力难以入闸,区议会不会再成为港独平台。港府没有取消直选议席,只是削减其数目,并大增委任和间选议席,一来是希望通过民选议席,反映委任和间选议员较难接触的民情,互补不足,达到均衡参与原则;二来是吸纳更多元化专业背景人士进入区议会,纠正之前直选议员政治和民粹挂帅作风,目的是去政治化,令区议会回归原本谘询功能。
小心制订履职监察机制免被滥用

区议会的职能主要是协助政府在地区施政,推动社区发展,尤其是文娱、康乐和衞生工作,充当政府与社区之间沟通桥梁,务求将民意反映给政府,让当局准确掌握民意,在制订地区发展政策时更贴地和符合社区需要。地区事务繁琐,过往政府寄望民选区议员贴近居民,可更好地服务社区,但事实上近年区议员政治挂帅,置地区事务不顾,令地区民生没多大改善。现在政府透过重置区议会,订出一些新标准,让区议员回归地区事务初心,切实提出具建设性意见。

过往居民若对某区议员表现不满,便在下次选举行使投票权,用选票来起监督作用,但在新制度下,间选和委任议席大增,如何才能对这批议员问责?港府为此引入履职监察机制,若区议员表现不符公众期望,充当区议会主席的民政事务专员提出投诉后,民青局局长便会展开调查。

这项监察议员的新措施是值得赞许,但当局没提及在甚么情况会启动,只说将会制订公开指引,难免令人有疑虑,因若指引订得太粗疏,客观标准匮乏,只要主席投诉便可启动调查,令议员动辄得咎。因此,当局在制订指引时须列明甚么行为才会构成被调查,而且需要获得一定数量区议员支持才能启动,便可避免机制被滥用,并尽快交代有关机制,让公众知道如何更好地监督区议员。

在新选举法下诞生的立法会,初步看已回归理性务实议政,议会不再出现拉布情境,减少内耗,议事效率大幅提升,去年政府向立法会提交25项法案,17项获通过,成绩是近年罕见。新制度应用在区议会,能否提高区议会绩效,仍有待观察,但市民期望重置后的区议会,能做到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解决区内民生问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