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我是谁」骗案激增

2023-04-14 00:00

商业罪案调查科反诈骗协调中心总督察黄知雯(左)、商业罪案调查科情报及支援组署理高级警司陈伟基(中)及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首席规管事务经理李昌焕(右),公布电话骗案最新数字。
商业罪案调查科反诈骗协调中心总督察黄知雯(左)、商业罪案调查科情报及支援组署理高级警司陈伟基(中)及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首席规管事务经理李昌焕(右),公布电话骗案最新数字。

(星岛日报报道)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公布电话骗案最新数字、趋势及打击方针,指出现时最流行的两种电话骗案为「假冒官员」及「猜猜我是谁」,其中「假冒官员」近日录得明显跌幅,「猜猜我是谁」则大幅增加。警方希望未来透过与银行业界、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及本地主要电讯商等持份者合作,进一步加强打击电话骗案。
商业罪案调查科情报及支援组署理高级警司陈伟基表示,2022年警方共接获约28000宗骗案,其中2831宗为电话骗案,占骗案总数约十分之一。所有骗案中,受害人合共损失约48亿元,而电话骗案受害人共损失约10.8亿元,超过总损失金额的五分之一。电话骗案数字亦在过去数年不断攀升,2022年的骗案总数比2021年的1140宗上升超过一倍半。不过,2023年首3个月的数字则有所回落,录得597宗电话骗案,较2022年第4季的1144宗下降接近一半。
有受害人损失120万毕生积蓄

商业罪案调查科反诈骗协调中心总督察黄知雯分析,本港现时最流行的两种电话骗案分别是「假冒官员」及「猜猜我是谁」,其中前者骗案的骗徒会自称执法人员,谎称受害人牵涉案件,向对方索要个人资料做背景审查。她指出,「假冒官员」案件近日跌幅明显,相比起2022年第4季的384宗,2023年首季仅录得165宗。

至于「猜猜我是谁」,黄知雯说匪徒会假扮受害人的亲友,谎称自己被警察拘留,需要一笔钱保释或找律师,或称自己遇上严重事故,需要金钱应急。此类案件的受害者以长者为主,去年60岁以上的受害人占约8成。「猜猜我是谁」案件最近录得显著上升,从本年1月的84宗急升至3月的233宗,其中一案有骗徒自称受害人儿子,因被捕需要大笔金钱,受害人不但尝试到银行转帐,又交出身分证等个人资料,更因为觉得儿子被捕不光彩,拒绝向尝试协助的警员及银行职员透露详情,最终损失了120万元毕生积蓄,为本季损失最大案件。

为进一步打击电话骗案,陈伟基称警方从去年9月开始,与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及本地主要电讯商定期开会制定策略打击电骗,包括堵截「+852」字头的可疑来电和可疑网址、终止曾在电话骗案中出现过的本地流动电话的服务,以及研究SMS短讯发送人登记制度等。

据悉,新加坡现时规定企业和机构必须在短讯发送者身分登记系统登记,已登记发讯机构的名字旁会有「#」号,让市民分清僞冒和真正的机构。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首席规管事务经理李昌焕指出,将会参考新加坡的做法,目标于今年年底在银行业试行,若成功将推广至其他界别。

警方希望未来可与银行业界合作,包括优化堵截骗款的机制及情报交换机制,打击傀儡户口;与银行联手,通过分析户口交易记录,提早识别一些潜在的电话骗案受害者,例如检视可疑户口的收款记录,提醒向其汇款的银行客户小心被骗等。警方亦期望未来市民进行网上转帐前,系统可发出小心骗案的提示。

另外,警方将会与社会上其他相关持份者紧密合作,研究参考其他国家打击骗案措施的可行性,例如新加坡警方安排银行代表到反诈骗指挥处上班,与当地警方实时协调,以加快拦截骗款等。

警务处处长萧泽颐昨日在立法会财委会特别会议上亦提及电话骗案最近趋势,指各持份者的协助非常重要,并呼吁市民谨记把防骗资讯分享给亲友,尤其是身边的长者。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