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双重身分认同

2023-04-13 00:00

身分认同是「人心回归」的指标,市民对香港人的认同感普遍强于对中国人,留下国民意识薄弱的印象。港督命名街道、皇冠徽号邮筒和英式赤红电话亭硕果仅存,尽管为特区抹上殖民色彩,尚有保育历史记忆的意义。然而在《国歌法》实施后,国际体坛于榄球、棒球、冰球赛相继出现错播国歌事件,令本应获得喝采的运动员卷入体育会的管治问题,更令香港人能否维护国家尊严再成话题。
常见民调存误导性

坊间对身分认同的讨论,往往基于民调机构的问卷调查。不少调查以非此即彼的方式设计,受访者需要回应自己是中国人、香港人或其他混合身分。

这种设计的问题是,市民必须从中抉择,两者不可兼得,又二者必居其一。如果市民对两种身分同等重视或漠视,可以怎样作答?更误导性的是,两种身分被隐然对立起来,即香港人认同感愈强,中国人认同感一定愈弱,永远得不出两者皆强的结果。

为突破盲点,民主思路要求市民对两种身分的认同程度独立评分,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发现,多数市民对中国人和香港人两种身分均拥有强烈认同,反驳「愈爱港,愈反中」的错误理解。双重身分认同一直是社会大多数,虽然在修例风波期间骤跌,但已逐步回升,并自去年起重新成为香港市民的主流身分。
爱国爱港先决条件

我们的调查每半年进行,上期正值回归25周年,庆典气氛高涨,令双重身分认同急升逾6成,创历史新高。庆典过后,今期稍降至5成,惟仍高于七一之前的水平。

这个现象证明两点:一、宣传推广能收一时之效,所以市民的身分意识在活动期间被强化,并在落幕之后回复;二、市民已经摆脱2019年的阴霾,因为该年之前,双重身分认同的占比一直维持在5成至6成之间,现在正好重回过去的平衡点。

内地与香港一衣带水,休戚与共,虽然生活方式各有特色,但是血缘、地缘、社缘有更多共通之处,使中国人与香港人身分相辅相成。认同中国人身分未必等于爱国,认同香港人身分亦未必等于爱港,不过同时认同两种身分却是「爱国爱港」的先决条件。

传承中国人的历史文化,持守香港人的核心价值,建立巩固的双重认同,将会是凝聚人心和力量的最大法宝。
潘学智
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研究)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