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未來走向「鋼鐵人」模式 趙偉仁盼人工智能打破醫療局限

2024-06-03 10:00

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是上消化道手術和創新內鏡及機械人外科的權威。
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是上消化道手術和創新內鏡及機械人外科的權威。

醫者仁心,醫者匠心,中大醫學院新任院長趙偉仁兩者兼具。從開創多項手術新紀錄,為消化系統癌症患者帶來希望,到推動醫療機械人技術發展,趙偉仁不斷拓展技術疆界,期望開發更精準、安全的治療方式,提升整體醫療質素,以創新造福病患,培養新一代醫生傳承理想。雖然未來仍充滿未知,但他相信人工智能的出現,將助醫生突破更多限制,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我堅信,只要我們敢於夢想,我們所想像的終將實現。」 

「上任首日我如常做手術,為一位病人進行了腹腔鏡切除胃部間質瘤。」趙偉仁今年2月接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一職,他坦言工作繁忙,要管的事更多了,但因自己較為「貪婪」,不願捨棄以往的工作,故仍會參與長達7至8小時的手術,並抽空到醫院看診巡房。他認為,只有保持臨床實踐,才能真正了解前線醫護人員的需求和病人的困難,希望起到帶頭作用,培養出有醫德、有知識、有技術的醫生。

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是上消化道手術和創新內鏡及機械人外科的權威。
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是上消化道手術和創新內鏡及機械人外科的權威。
趙偉仁致力推動機械人外科的發展。 中大醫學院提供
趙偉仁致力推動機械人外科的發展。 中大醫學院提供

趙偉仁的成就,與他的仁心仁術有莫大關係。事實上,他2003年遠赴日本深造,也是以病人為依歸。那時他發現上消化道癌症如食道癌的患者預後情況不佳,即便以手術配合化療降低復發機率,5年生存率也只有約20%,「做到最好也改變不了病人命運,是令人沮喪的事。」

於是,他跟隨日本名醫井上晴洋教授學習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並將該技術引進香港,為治療早期消化系統癌症帶來曙光。其後,他先後完成多項突破性的手術,包括2010年進行香港首個經口無創內鏡肌肉切開術(POEM),2011年推行全球首個利用機械人的胃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以及2020年完成了全球首宗機械人輔助的大腸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等。

趙偉仁早年赴日向專家學習ESD技術,並將有關技術引入香港。 中大醫學院提供
趙偉仁早年赴日向專家學習ESD技術,並將有關技術引入香港。 中大醫學院提供

須串聯多間公司組完整產業鏈

在他看來,醫療遠不止於此,需要跨學科協作,以開發更先進的治療方案。回顧他曾與時任校長沈祖堯商議,在大學發展醫療機械人,獲得支持後成立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推動醫學工程。在物色人才期間,邀得歐國威教授加入;歐也是中大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後在美國一間全球頂尖的醫療機械人公司任職多年。

在趙偉仁與歐國威的推動下,中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獲政府InnoHK資助,於2020年成立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MRC),為亞洲首個手術機械人臨床實驗基地。與此同時,團隊另設一間外科手術機械人公司,數年前已設計並完成一套系統,經動物和屍體測試,2022年8月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展開臨床試驗,已完成55例手術。該系統也在內地完成泌尿外科手術研究,正待國家認證,通過後即可推出市場,供醫生使用。

趙偉仁是中大醫學院第9屆畢業生,經歷長時間培訓成為外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提供
趙偉仁是中大醫學院第9屆畢業生,經歷長時間培訓成為外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提供

趙偉仁指出,香港要發展醫療機械產業,需串聯多間公司組成完整的產業鏈,「單憑大學研究,難以將技術轉化為實用醫療產品。大學只能驗證概念的可行性,但真正臨床應用,須由專業公司完成產品化、認證、銷售等各個環節。」

他舉例,醫療機械人系統有1.5萬個部件,全部自行生產設計,方能掌握關鍵控制,過程中需反覆進行動物和屍體測試,並徵詢外科醫生的意見反饋,最終通過複雜的認證流程才能推出市場,「這個過程並不簡單,連外國知名醫療企業亦經歷漫長積累。」

港市場有限 兩地合作可互補

香港市場規模有限,趙認為,兩地合作能夠互補,香港在創新理念和研究有優勢,醫學院更是國際知名,為科研提供了平台,「但研究成果也需要落地應用,製造優質兼價廉的硬件,無疑在內地才能做到;有祖國作後盾,已佔盡先機,擁抱大灣區的發展模式非常重要。」

相較由AI獨立進行手術,他相信下一代技術將是「鋼鐵人(Iron Man)式」的人機協作模式。他以電影中智能管家Jarvis為鋼鐵人提供資訊和方案為喻,指未來AI系統將能為醫生提供精準的輔助診斷和手術建議,「實際上臨床已有初步應用AI,能在大腸鏡檢查時準確識別和標示出瘜肉,現時需要再精準的是場景,若能收集數量龐大的手術影像並進行深度學習,或可實時分析出最適合下刀的位置,並提示安全路徑,避開要害。」

趙偉仁早前到英國探望中大醫學院畢業生。 中大醫學院提供
趙偉仁早前到英國探望中大醫學院畢業生。 中大醫學院提供

若能廣泛應用,是否意味當醫生的門檻會逐步降低?趙說,「對無經驗的醫生而言,AI猶如一位師傅,從旁引導你做手術,但判斷和操作仍由醫生主導。」此外,外科醫生的「手藝」容易因年齡漸長影響,出現手震、視力變差的情況,機械輔助可克服此問題。然而,他亦指出,「手術關乎病人性命,要確保安全地完成手術,需經周密考量」,如同高齡駕車的危險性。

無可置疑,醫生所需的技能或已有轉變。趙提到,中大醫學院新學年增加了學習新技術的課程,涵蓋AI等範疇,「學生需要了解AI的基礎理論和在醫學上的應用範圍。」他強調,「AI會成為醫科生必須掌握的知識,等同DNA(基因)一樣,好好運用能突破人手操作的限制,提高醫療服務質素。」

部分人尚對此等創新抱有疑慮,但趙偉仁自言,過去受科幻小說和電影如《星空奇遇記(Star Trek)》等啟發,勇於開拓未知領域,「正如畢加索所說,你能想像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 Everthing you can imagine is real)。」

趙偉仁認為,外科醫生是大腦,而手術機械人將成為醫生的雙手和雙眼。 中大醫學院提供
趙偉仁認為,外科醫生是大腦,而手術機械人將成為醫生的雙手和雙眼。 中大醫學院提供

研微型機械人於消化道治療

從1999年首有機械人手術系統,發展至單孔手術機械人,演變成可進入腔道,20年來有關技術不斷遞進。趙偉仁認為,微型機械人將帶來革命性創新。他指,團隊正開發深入狹窄消化道的治療用微型機械人,可投放幹細胞或靶藥,並探索用作溶解血栓,「未來外科醫生將扮演出謀策劃的角色,鎖定目標病灶,操縱機械人給予藥物、幹細胞或基因療法。」

對趙偉仁而言,今日的研發工作,是為了讓後代享受到更精準的治療,「我堅信,只要我們敢於夢想,我們所想像的終將實現。」

趙偉仁師承嶺南派國畫大師趙少昂。 中大醫學院提供
趙偉仁師承嶺南派國畫大師趙少昂。 中大醫學院提供
趙偉仁(右)親繪畫作答謝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的支持。 中大醫學院提供
趙偉仁(右)親繪畫作答謝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的支持。 中大醫學院提供

鍾情「國畫」 展現科技藝術結合

昔有前中大校長沈祖堯饋贈書法,如今趙偉仁以「國畫」結緣。

趙偉仁師從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鍾情繪畫中國花鳥。他說,每逢校長、院長級外賓蒞臨,必先揮毫灑墨,「畫一幅約需1個多小時,不費多時卻可作為佳禮,免去選紀念品的煩惱,亦能宣揚中華文化。」

香港背靠祖國,肩負聯通國際重任。他指出,嶺南派講求「折衷中外、融合古今」,與中大理念不謀而合。日前他獲任「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機械人外科教授」,親自構思就職演講布景,其中一幅畫描繪中國鳥站立機械臂上,寓意科技與藝術結合。他笑言,「雖然在醫學院『把把刀都要利』,但沒想到能用上我所有技能。」

趙偉仁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畫家,年幼的他曾苦惱該從事藝術或醫學。 中大醫學院提供
趙偉仁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畫家,年幼的他曾苦惱該從事藝術或醫學。 中大醫學院提供

冀招募更多人才 推動醫學院再攀高峰

趙偉仁暢談未來藍圖,冀藉培育、邀請和挽留人才,推動醫學院再攀高峰。

「有賴前人種樹,學院前景可期。」趙偉仁說,去年底中大獲政府撥款,將在大埔第39區興建全新教學科研綜合大樓,預計3至4年內竣工,正在其5年任期內,「所以我必須更積極地培育、邀請和挽留優秀人才。」

過去10年,學院推行了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GPS)課程,成功吸引部分醫科生投身研究領域,部分在畢業後前往海外深造。趙指,「如今踏入收成期,我們對他們寄予厚望。」近期,他到英國探望舊生,有3名來自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均打算明年回港工作。此外,學院設有恆常的人才招募計劃,在全球廣納賢才,最近更與醫管局赴倫敦進行招聘,已有願意回流香港從事科研的人選。

留才方面,趙透露,學院有更清晰多元的職涯規劃,成立了嶄新的教學專業路徑,滿足熱衷教學的人才,同時讓醉心研究者無需投放過多精力兼顧行政和教學工作。

他期望能帶領中大醫學院再創高峰,「有競爭才有進步,我會密切關注全球排名前20的頂尖學院,了解他們的做法,希望把學院提升至同等水準。

記者:林家希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