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城寨」掀風潮 港電影業「轉型期」 拓片種拼質量重振輝煌

2024-05-28 08:00

電影業界要延續市民對電影的狂熱並不容易,一眾電影人正致力探索令港產片復甦的方向。
電影業界要延續市民對電影的狂熱並不容易,一眾電影人正致力探索令港產片復甦的方向。

近日全港掀起「城寨」風潮,港產片衝出國際揚威康城影展,成為一時佳話,惟電影業界要延續狂熱氣氛並不容易。本土電影業在疫後逐漸反彈,幾部港產片刷新票房記錄,但有業內人士指,健康的產業發展應有持續成長,不能因為短暫高峰斷言業界迎來「小陽春」。針對近年香港電影題材越見單一,有學者形容,現時電影工業處於「轉型期」,一眾創作人正不斷探索及把握令港產片復甦的方向,面對內地市場急起直追和串流平台夾擊,電影業宜以質量取勝,拓寬片種,仍有望重見昔日輝煌。 

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重塑昔日「三不管」地帶的故事,無疑再度掀起港產片熱潮。電影上映近1個月,本地票房已衝破7000萬(出版前再update),港府亦乘勝追擊,正與相關人士商討展出部分電影場景予市民及旅客打卡,延續「城寨」風潮。

近日全港掀起「城寨」風潮,港產片《九龍城寨之圍城》衝出國際揚威康城影展,成為一時佳話。
近日全港掀起「城寨」風潮,港產片《九龍城寨之圍城》衝出國際揚威康城影展,成為一時佳話。
近日全港掀起「城寨」風潮,圖為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劇照。
近日全港掀起「城寨」風潮,圖為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劇照。

參考貿發局3月發布的《香港影視及娛樂業概況》,本土電影業在疫情後逐漸反彈,電影發行量由2022年的27部增加至2023年的46部,其中《毒舌大狀》更成為香港歷來最賣座的華語電影,票房收入超過1億港元。但該文章亦指,香港整體電影院市場的表現仍然遠遜於疫情前水平,2022年電影院入場人數受防疫措施限制,但2023年的票房收入僅較2022年增加25%。

處「低成長」階段 候下個黃金期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回覆本報指,戲院的總票房收入包括了外國電影,並不能完全反映香港電影的表現,而疫後觀眾的觀影模式改變,不少地區的電影業仍在復甦階段,香港亦然。局方指,香港的電影市場正在逐漸復甦,而且香港電影表現強勢,2022年及2023年分別佔全年總票房的30%及27%(2015年至2019年平均佔約15%),為近10年最高。

《毒舌大狀》票房收入超過1億港元,成為香港歷來最賣座的華語電影。
《毒舌大狀》票房收入超過1億港元,成為香港歷來最賣座的華語電影。

有學者指,香港電影業自千禧年後逐漸減產,現時已回復近20年水平。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電影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葉月瑜教授指,電影業自千禧年後逐漸減產,近20年的每年電影發行量皆維持約50部上落,若然要跟上世紀80、90年代平均每年出品逾100至200部電影對比,數字上必然有很大差距,「此階段已經持續了好多年。」她指,歷年不時會出現如《毒舌大狀》和《明日戰記》等高峰,但熱潮總是轉瞬即逝,「一個產業要健康發展應該有持續的成長。」她形容,現時業界處於「低成長」階段,仍然要等待下一個黃金周期。

電影文化中心(香港)主席曾肇弘提到,雖然《城寨》引起另一波社會熱議,但不會因為一部電影斷言香港電影業復甦或抱有許多希望,要宏觀一個時段的成績和長遠發展,舉例超過1年以上戲院入座率和港產片反應理想。他亦指,疫情無疑影響電影製作及審核,在種種因素下拖延至現時公映,故外界常說迎來「小陽春」,實際只是個別電影掀起熱潮的現象。

曾說,近年較多新晉導演嶄露頭角,拍攝本土題材的「4字電影」,如《白日青春》、《窄路微塵》和《正義迴廊》等,香港觀眾的回響相當不錯,但他直言,從去年的市場情況可以看到,「小陽春」十分短暫,「除了年初《毒舌》破億票房,中後段的電影產量抑或部分電影的質素和水平,都令人失望。」

有業界人士指,市場受限於製作成本和市場的問題從未解決。
有業界人士指,市場受限於製作成本和市場的問題從未解決。

題材趨小品地道 未夠百花齊放

的而且確,近年港產片越見地道和小品,不如舊日片種多元百花齊放。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指,以往港產片走出國際的年代,片種十分多元,劇情片、動作片以外,更會出品因應潮流快速拍攝的話題性作品,甚至三級片,「沒有時代脈搏失去優勢,香港電影收窄得好緊要。」他強調,不是鼓勵多拍攝上述題材,但電影市場需要平衡,「如果片種單一,觀眾可以去看串流平台,香港電影的競爭力進一步被自我削弱。」他補充,市場受限於製作成本和市場的問題從未解決,現在創作上也要擔心各界着眼點有異而「踩界」,整體自我約束。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林震宇(影評人「皮亞」)形容,香港電影工業處於「轉型期」或「過渡期」。他指,現時香港觀眾會「揀戲睇」,如《城寨》、《毒舌》和《飯氣攻心》的票房超乎大家想像,但合拍片幾乎無人問津,「在觀眾如此揀擇之下,一眾電影人都在不斷探索香港電影工業復甦應該依賴甚麼。」他指,創作人皆希望可以「左右逢源」,在不會刺激到電檢制度下令本地觀眾覺得吸引,「路一直如是,如何在狹縫中找到生機就要不斷嘗試。」

倡港府積極扶持新人 推動發展

香港電影工業要走出迷局,眾人皆認為「質量」是重中之重。曾肇弘不諱言,近年香港電影產量少,但當中仍有小部分「投機取巧」的電影,令人失望。他指,部分製作人明瞭當紅偶像參演有粉絲支持,便不理會劇本質素,即使最後電影成績亮麗,亦令部分觀眾卻步,無疑對市場帶來負面影響,希望電影是因為好質素而獲得好票房,不然也沒有意思。

田啟文指,香港電影業經歷過不少興衰,現時需要檢討未來出路和定位,「我們要清楚自己的優勢,能夠做甚麼,或者拍攝別人拍不了的東西才有用。」他舉例,內地限制不能涉獵鬼神、色情等題材,香港創作人可以把握並平衡市埸,亦可以思考重回未有內地市場的年代作出調整,「當時香港電影在東南亞都有競爭力。」

田強調,政府的角色不是與民爭利,而是創造環境,吸引創作人拍戲,「現在地方太細、沒有片廠,如何推動現有優勢,推動政策令整件事更有效率?」他指,明白牽涉公帑資助,政府必須經重重審查,但仍希望程序加快,「近年常常詬病審批電影需時,令有噱頭的點子過氣,如果政府能幫忙當然最好。」他指,政府是扶持的角色,例如資助新晉導演、培訓新人等,業界要努力主導市場,在製作、市場及培育人才等方面作全方位考慮,各司其職,才能推動香港電影進一步發展。

今年「全港戲院日」有超過20萬人次入場。
今年「全港戲院日」有超過20萬人次入場。

內地戲院票價平花臣多 學者倡搞噱頭吸客

「全港戲院日」過後接連有戲院結業,有學者指,港人北上成風,內地電影院票價普遍比香港便宜,香港攻勢明顯不夠進取,建議參考「香港國際影視展」吸引業界的做法,多作市場推廣,令市民踴躍買票入場看電影,支持電影工業。

4月底,全港63間戲院第二年舉辦「全港戲院日」,票價劃一港幣30元,吸引不少市民購票入場。文體旅局回覆指,兩屆「全港戲院日」均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分別創單日入場人次及周日入場人次的紀錄,成績令人滿意,去年有近22.2萬人次入場,今年亦有超過20萬人次。局方指,一年一度的「全港戲院日」旨在以票價優惠,吸引市民重拾到戲院欣賞電影的習慣,長遠有助拓展觀眾群。

「全港戲院日」過後接連有戲院結業,包括營業逾半世紀、位於銅鑼灣的總統戲院。
「全港戲院日」過後接連有戲院結業,包括營業逾半世紀、位於銅鑼灣的總統戲院。

不過,嘉禾啟德戲院在「全港戲院日」翌日起結束營業,營業逾半世紀、位於銅鑼灣的總統戲院亦於上月底倒閉。除了受疫情影響,港人北上亦令戲院經營雪上加霜,內地電影院票價普遍比香港便宜,更推出特別場次吸客,推廣攻勢較香港強勁。翻查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不少網民分享平價看電影的攻略,以入圍金像獎、梁朝偉取得影帝的作品《金手指》為例,有人以35元(人民幣,下同)購票入場,更以80至90元「躺平」於「VIP床廳戲院」看戲,同等價錢相等於部分香港戲院閒日的中午場次;近日紅遍中港的《九龍城寨之圍城》,深圳戲院全日票價介乎50至70元,可謂「價廉物美」。此外,有戲院更推出特別場次吸客,如配合愛情電影的浪漫劇情,以造雪機噴灑人造飄雪,噱頭十足。

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電影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葉月瑜教授指,香港貿發局主辦的「香港國際影視展」成效十分理想,各個發行商在會場搭建拍攝廠景吸引買家,如《城寨》還原昔日光景令她留下深刻印象。她指,影視展是業界的活動,若然對市場買家也有如此高水平的推廣手法,相信在宣傳上會吸引不少觀眾。她續說,在串流平台影響下,戲院經營越見困難,一年一日「全港戲院日」顯然不夠。她明白,業界或擔心在特定時間推出優惠,會對個別影片不公平,但香港電影業在整體市場推廣上仍要加把勁。她舉例,院線可以在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推出家庭優惠,甚至會員生日半價或免費入場,「不可能每次都由政府『埋單』,推出優惠短期或會蝕本,但現時不夠進取,未有考慮長遠的效應。」

---------------------------------

記者:仇凱瑭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