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太平盛世要再學應急
2022-06-24 08:13
為甚麼會有這種電纜橋,電纜不是掛在天空或埋在地底嗎?立法會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功能界別議員謝偉銓拆局,話因有關地區過去多年來不斷加快發展增加人口,電力需求超出原有的城市規劃設計及基建設施容量,因此需要在後期加建有關電纜以天橋方式越過明渠,橋上有三條主電纜,供電予屯門、元朗和天水圍三個地區。之所以用天橋的方式,估計是從地底挖建電纜穿過明渠,造價高昂及可能有技術和安全問題;而興建電纜橋需要在明渠兩岸地面佔用土地,因而決定將三條電纜集中設置,就增加了發生事故的風險。
換言之,這條電纜橋在設計上並不理想,主電纜和後備電纜又放在一起,一出事就一鑊熟。香港城市發展得太快,出現安全隱患。
事件發生之後,便出現一連串的問題,三區大停電,居民無所適從。留在家中的居民,因為停電看不到電視,部份地區因為轉駁站停擺,手機沒了訊號,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情。有居民回不到家,又有些人的家中有老人家,又住在幾十樓的高層,下不了樓,要走路上去探視他們。部份居民就算想暫時租住酒店也租不到,因為已經爆滿。政府支援不足,市民只能想辦法自救。
事件涉及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全港性的應急通報。很多人將焦點放在政府花了一點五億元的「緊急事故通報系統」,質疑政府為甚麼沒有通報。其實,通報問題事小,跟進措施不足事大,即使政府發出了緊急通報,應急措施跟不上,結局沒有分別;
第二,香港各種潛在危機急待梳理。香港太平盛世太久,防範風險意識不足。從這條電纜橋的設計,已經見到香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未必有足夠的防險意識。如何防止其他幾條電纜橋出現類似問題?如此重要的電纜橋為何沒有CCTV全程監控,萬一出意外起碼可以確認是天災還是人為?究竟各個公共事業機構,以至政府各環節,還有多少安全隱患?
候任特首李家超在其政綱內提到要一個是應急機制,當中包括會全面檢視香港各個領域上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當時外界未有很大關注。到今次發生新界西北大停電事件,就知道全面檢視風險,設定應急機制,會比想像更加逼切。
第三,香港沒有地區網絡協助居民。試想一下,有老人家住在三十五樓,被困在家中,他的子女也可能已五十、六十歲,要他們步行上這麼高的樓去接濟老人家,可能力不從心,如果有可以即時動員的地區網絡,馬上有義工出動,協助有需要的居民,解決上述問題,的確可以做到政府做不到的事情。
在內地,城市各個地區有居民委員會,有政府官員管理,也有義工網絡,一有事故就可以出動。香港沒有這類組織,李家超在政綱中提到要加強地區組織聯繫,建立合作渠道,建議在十八區設立地區服務和關愛隊伍,成立系統性義工網絡,支援政府的地區工作,例如疫情、風災水災等等。現在看來很有需要,如果當時這個網絡已經建立,只要一撳掣就可以出動的話,當日可以送水送飯送電筒送蠟燭,可解市民燃眉之急,減少部份怨氣。
香港經歷太平盛世已久,完全不察覺會有重大的災害發生,不像日本經常發生地震,市民的家中都有應急包,處理緊急情況。香港很久沒有停電,很多人的家裏連電筒也沒有,將手機當成電筒,當手機沒有電,因停電充不了電,又沒有蠟燭,只能摸黑過一晚。
盧永雄
全文刊《頭條日報》專欄「巴士的點評」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