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要讓孩子認識歷史

2021-12-14 07:18

又到了十二月十三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是南京大屠殺慘案開始的日子。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晚,日本軍在河北省宛平縣蘆溝橋附近演習,日軍藉口有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要進入宛平縣搜查,就此拉開了侵華戰爭的序幕。同年十二月,日軍攻陷南京,進城屠殺了三十萬人。那場浩劫到今年,已經八十四個年頭了。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在二○一四年之後,十二月十三日這天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國家公祭日」,如今是我們國家第八個國家公祭日。
  這已是八十多年前的事,若沒有八十多、九十歲的人,就未經歷過日本侵華戰爭,不少香港人對此的記憶十分淡泊。教育局上月致函全港中小學校長,建議學校舉行「南京大屠殺」悼念活動及講座,包括播放紀錄片。有屯門保良局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小學家長投訴,上周四向一年級學生播放南京大屠殺片段後,部份學生恐慌嚎哭,引起家長不滿。
  歷史,本來就是如此殘忍。當香港人完全淡忘了這一段歷史的同時,日本卻在改寫歷史。這裏可以講兩個故事。
  一、日本的靖國神社。
  日本陸軍大將松井石根,名古屋人,甲級戰犯,南京大屠殺主要責任人之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一日,松井石根命令日本華中方面軍進攻南京;十二月十七日,松井石根率領日軍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入城儀式。在佔領南京後,他開始組織士兵進行屠殺中國軍民,三十多萬中國軍民被各種殘忍手段殺害。日本戰敗初期被美國佔領,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九日,松井石根被作為戰犯逮捕入獄,在審判期間,他辯稱自己當時因為生病而未能阻止暴行。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松井石根被執行絞刑。不過到了一九七八年,松井石根的「牌位」,竟然被日本政府遷入靖國神社!
  在日本八萬多個神社中,只有靖國神社因供奉二次世界大戰甲級戰犯,而屢次成為爭議焦點。內地《環球時報》二○一五年採訪靖國神社,神社方面竟否認「戰犯」的存在,靖國神社話:「所有神社內的死難者,都是為了國家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從日本國內的角度看,不存在戰犯一說。這也正是戰後七十年的歷史中,貴國(指中國)所謂的戰犯,一直被合祭在靖國神社的原因。」        
  靖國神社內的「游就館」是收藏和展示遺物的戰爭紀念館。館內展品的陳列方式和內容介紹無不在美化日本軍國主義,裏面循環播放着二戰紀錄片,有充滿悲情的解說,極力渲染日本士兵的為國盡忠,強調受害者形象。靖國神社把自己塑造成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象徵,每年約有五百萬人次參拜靖國神社,包括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小學生,在參觀靖國神社後留言,向那些在神社內供奉的「為國捐軀者」致敬。
  二、香港的空白。
  香港九七回歸,並沒有更重視中國歷史教育,還把中史由初中必修科變成非必修科。
  那些年香港政府有個策略發展委員會,我是成員之一,有一天討論教育問題,我發言講到一個故事。話說二○○八年北京奧運,我和一個中二少年一起看女排比賽,中國對日本,中國隊一出場,少年就噓。問他何解這樣做,他除了崇日之外,還覺得中國隊「樣衰」。
  這個少年在一所直資中學唸書,初中三年只有一個學期有中史課,竟然由一個英國中年女老師去教,女老師當然沒有讀過中國歷史,她自謂上課前兩星期在維基百科惡補中史。這樣的教育,自然教出這樣的家國情懷了。我後來才知道,原來用不懂中文的老師教中史是違規的。
  我在策發會講完這個故事後,在場的教育局高官請我吃了一頓飯。他不是多謝我提的意見,而是請我有意見以後可以私下提出,不用在特首在場的公開會議提出。我懂的,我懂了香港教育和相關決策出了甚麼毛病,就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片空白。
  如今政府略有改進,又有家長不滿。但我覺得,要讓孩子認識歷史的大方向,只能前進,不應後退。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