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高投票和高理性投票的差別

2021-12-09 06:35

還有一個多星期就是立法會選舉了。各方吹出的風,好像講到立法會選舉會很熱,投票率會很高,又或者阿爺很希望有高投票率。我看這和事實有很大的偏差。

1. 話會投票和真的去投票差別很大。

香港民意研究所公布有關立法會選舉的最新一期民調,被問及會否前往投票,有51%受訪者表示「肯定會」或「多數會」;36%受訪者表示「肯定唔會」或「多數唔會」;11%受訪者表示「未決定」。調查在11月29日至12月3日,隨機抽樣訪問861名選民。

結果不少媒體以「民調顯示51%受訪者稱會投票」作為標題,有朋友看完後問我,這次立法會選舉真的有51%投票率那樣高?

我的回應是錯錯錯,投票率一定不會有這麼高。即使假設民調客觀,但選民話會投票,和真的去投票,差別很大。

投票是一個相當麻煩的行為,在假日不去睡覺、不去玩、不去飲食、不去運動,走去投票,機會成本很高。

我自己過去做過不少民調,發現表示「不會投票」的市民,到投票日差不多100%不會去,但表示「會去投票」的市民,到時會有種種理由不去,例如很累、投不投也是這樣、不認識候選人、揀不下手等100個理由不去投票。所以話會投票的最後有70%真的去了,已經很不錯,這樣就等如35.7%投票率。如果只有50%說會投票的最後去了投票,就等如25.5%投票率,也絕不為奇,所以若果要估,不是估投票率有51%,而是25.5%。

另外亦都有更科學的方法去推測。實際投票率通常會比民調受訪者表示「肯定會去投票」的數字略高。據香港民研的調查,有32%表示肯定會投票, 19%表示多數會投票。但我看過另一個民調,表示肯定會投票的選民只有21%,遠比香港民研的數字(32%)低,表示多數會投的有34%。若以此調查肯定會投票的只有21%,用「線性回歸」(linear regression)做預測,投票率只有23%。 

2. 阿爺也不寄望高投票。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周一(12月6日)發表講話,談到香港立法會選舉,有評論者指夏主任講話的主要目的是催票,想谷高投票率。我認為這是捉錯用神。1. 夏主任發言若要說有針對性,更大機會是針對美國總統拜登計劃在12月9日搞所謂「民主峰會」,特別是當中找羅冠聰上去打「香港牌」的內容,他正告西方不要做民主「教師爺」。雖然夏主任也提到希望市民參與,但特別指明是「凡是擁護一國兩制、希望香港越來越好的香港市民」都應該積極參與立法會選舉投票。他的態度也很明確,不希望支持反中亂港、支持港獨的人士出來投票。這說明了阿爺沒有盲目谷高投票率的動機。若想催谷,當然「阿貓阿狗」都叫你出來投票了。 

3. 理性民主才能長治久安。高投票和高理性投票有顯著的差別。在政治狂熱時期,投票率往往最高,大量新投票者湧入場,投入熱情洋溢的一票,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為正義、為理想而投票。1933年,德國納粹黨在選舉中得到43.9%的選票,成為德國國會第一大黨,希特拉上台執政,出任總理,一場世界性災難由此拉開帷幕。有人說希特勒利用德國民眾反共的情緒才能勝出,這不是選舉的問題,只是民主制的失效。我認為正正是群眾的狂熱參與,投票率飈升,就是選舉的問題,無法防止激進化。

歷史不斷在重複,美國在2016年選出特朗普的選民,有人是相信中國製造的4G轉發器可以控制人的思想(後來也有人信它會釋放新冠病毒),由這些無知而狂熱的選民選出的總統,真是美國立憲先賢設計美式民主制的原意嗎?

我們不能盲信高參與、高投票率就是好選舉、好制度。選民冷靜一點,理性一點,討論政策問題,或許選舉論壇有點悶,或許選舉失去了血腥的狗鬥,但我們的民主制度,可以選出更多樣化、更有能力的議員,可以令香港長治久安,令民主制度行穩致遠。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