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點評|真鍋淑郎為什麼要做美國人?

2021-10-11 21:44

日本人過去19年保持不間斷年獲一獎的紀錄,去年失落一屆,今年由美籍日裔科學家真鍋淑郎再續,不過,《日經新聞》給日本提示一個真鍋不要做日本人的教訓。

1949年湯川秀樹為日本首奪諾貝爾物理學獎,反映日本從1900年代開始建立的經濟與技術基礎,然後,日本在諾貝爾自然科學三獎(物理、化學、醫學)表現平靜,50年奪得5個獎,換算起來是10年一獎。日本是經過了歷史戰爭的曲折,上世紀50年代,日本廢荒待舉,日本技入科研經費很低,期間日本的諾獎科學家也最少。60年代日本立法推動科學發展,隨著日本經濟奇蹟的出現,日本70年代開始改變現狀。日本從2000年白川英樹奪得諾貝爾化學獎為開端,從此日本迎來了「諾獎熱潮」,創下連續19年不間斷年奪一諾獎紀錄。

  90年代日本以舉國之力培養科學家,正式確立以創新技術為中心,同時注重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技術立國」政策,對大學及研究機構進行改革,效法美國培養科學技術人才。《日經新聞》2019年報導︰「(2001年之後)日本人獲諾貝爾獎之數,雖與美國還有很大差距,但是超過了英法德等國,位居世界第二,顯示出日本的深厚實力。」日本科學就是如此強大。

  不過,1958年決定離開日本赴美,說的是故事另一面。真鍋在記者會表白他離開日本的原因︰「日本的科學家和政策決定者之間缺乏溝通。研究者與日本的政策決定部門的距離很遠。」《日經)稱,日本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兩者缺乏溝通的情況也浮出水面。

  真鍋在美國能夠使用超級電腦進行模擬,是一個研發優勢,讓他找出「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地球的氣溫就會上升」的現象。不過,更重要的是真鍋在美國可以盡情地投入研究,他表示︰「上司很寬大,研究方面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也能夠盡情使用計算機。」反觀,日本社會作風保守,於是他認為「自己適合呆在美國」。對於日本目前科研發展的看法,真鍋直言︰「(科學家)受好奇心驅使的研究正在減少,還有的資源問題在日本國內︰由於缺乏穩定的資金和職位,研究一線日趨感到前途渺茫,愈來愈難以産出劃時代的成果。」真鍋道出了日本的問題。

  2018年原文部大臣有馬朗人指出:「現在中國的自然科學論文數僅次於美國,在世界上排第二位,而日本的地位卻在不斷下降。日本曾在1998年一躍成為第二位,那時日本人都非常高興,而現在已經被中國超過。」中國研究專家沖村憲樹又指出,中國的優勢很簡單︰「中國有國家、地方、大學、企業結為一體的龐大的科研人員隊伍,人數是日本的十幾倍,對科學和教育的投資也是日本的17倍。」

習近平主席最近表示:「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中國的目標是2030年時,「在主要科技領域及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有一批領跑者和開拓者。到2035年時,中國的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準人才隊伍能夠位居世界前列。」

中國現時擁有較佳的科研優勢,不過,也要汲取真鍋的「人才外流」教訓,中國需要更大的開放政策,不單只留住中國本土人才,還要吸引全球人才來中國發展,那麼我們在科學領域上,便有望「超日趕美」了。

深藍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