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是一種選擇|根本月報

2024-09-04 12:34

生活 • 是一種選擇|根本月報
生活 • 是一種選擇|根本月報

生活,可以有別的選擇;生命離不開歷史。

筆者親身接觸過身邊被情緒困擾的親友,深明這問題為身邊人帶來極大的影響。對於「活着有何意義?」、「如何活得快樂?」等等話題,有過反覆的沉思,也看過不少相關的心理學、精神科、勵志書籍。逾10年的教育事工中,曾接觸過不同程度上的情緒病患者或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士。

都市人不快樂,問題都離不開健康、事業(如學業、工作)、家庭。他們之所以患上不同程度上的情緒病,主因大都是來自過分與他人比較、傾向追求越來越多,超負荷帶來焦慮和孤單,與親友關係變得疏離。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沈祖堯教授在2013年一個講座中,嘗言:「你生命中總有4個球在不斷拋接:健康、家人、朋友、事業,只有最後1個是膠造的,跌落地會彈番起;但另外3個是玻璃球,稍一失手便會粉碎。」在死亡面前,你會突然發覺,不論你擁有輝煌的事業、再多的金錢,也無法換取健康、家人的感情。在死亡的一刻,你帶不走地位、財富、外貌,那個時候,你最渴望得到大概是愛和快樂。


適當斷、捨、離

人生短暫,就是因為我們不可能有無限的時間、精力,對於生活,我們必須作出適當的斷、捨、離。想過簡單的生活,我們得增加與親友之間的聯繫和交流,多花時間在個人靈性上的思考,留意自己的情緒,尋找自己的喜好。另一方面,減少對物欲的追求,將生活壓力減至最低。適時遠離電子產品,改變自己的心態,嘗試享受簡單、原始的美好。

6月下旬,筆者與中學生去了一趟北京,親歷不少古跡、遺址,如長城、故宮、盧溝橋等,也參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當地師生進行交流,重拾研讀國史的情懷。歷史的魅力往往很誘人,歷史感喚起不單純是對真相的追憶,更喚起人的內心深處對事物的眷戀。誠如國學大師錢穆所言:「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國史大綱》卷首語)這份對歷史的情感並非只是面對過去,也是面向未來。試想想︰人類如果失去關於自身存在的記憶,等於使現在的一切都變得毫無價值。


學會珍惜和放下

人在世間的一切遭遇都是因緣。對一切好因緣都要學會珍惜和放下,珍惜是因為它好,放下是因為它只是因緣。一切幸福和苦難都是相對,不把成敗得失看得太重,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此快樂不會忘形,痛苦不致失態,漸漸形成一種豁達的胸襟,在浮沉人世的同時也能跳出來加以審視。比方說,正視苦難,「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一個人在苦難中亦可感受到生命意義的實現乃至最高的實現,因此幸福和苦難不一定相互排斥。

生活,是可以選擇的。只要願意踏出一小步,你的生活將有很大的改善。恢復平衡,修習正念呼吸及正念行走,能讓我們連結到身體的奧妙。首先是轉念,協調身心,培養內在的安祥,繼而生出理解和慈悲。猶記得,筆者在什剎海正念行走,雖然汗流浹背,但是只要你每一步都放慢下來,感受腳底撫觸大地,讓身心重獲平靜,每走一步都是享受。珍惜每一秒鐘,深觀古建築、遺址,我們可以看到北京的歷史——真是太美了。我們從活着的那一刻就是奇蹟,期望世界多點愛和慈悲,互勉之。 


本欄為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與《星島日報》教育版聯合出版。對原文有興趣的讀者可到港大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網頁下載:http://machsaa.googlepages.com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執委許茵茵

延伸閱讀:

井岡山文化研學路線初探|根本月報

魯迅鼓勵青年發表「真心的話」|根本月報

香港少數族裔體育史——印度遊樂會起源|根本月報

戰前香港舉債 興建基礎建設初探|根本月報

古之中霤,今之土地——街頭巷角話「土地」|根本月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