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紅 - Compassion、empathy、sympathy|芽芽學英語
2023-07-17 16:51
許多職業將被科技取替,這個現象在各行各業逐漸浮現。可是,科技發達又會造就新興行業,對此,我們的態度可以是「go with the flow」。我們要觀察(observe)和利用直覺(intuition)去思考「科技發展」這回事:它為我們帶來甚麼衝擊?它為我們帶來甚麼改變?面對衝擊與改變,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人總需要「處理」生老病死、情緒起伏、衣食住行的問題和需要,這些不可能只靠科技去「處理」的。人類有着身心靈,再精密的AI都不可能滿足我們在靈性上的需要,因此,「compassion」、「empathy」、「sympathy」在當代尤其重要。
我認為當日常許多「事務」由「科技」替我們辦理,人們會逐漸感到空虛,例如網上購物不但方便,優惠又多,街市、超市和商店逐漸也需要轉型。最近,女兒天恩開始上網課,學校和老師都在英國,他們並不需要常見面。人們的互動將可能愈來愈少,「空虛感」或會愈來愈強烈,「空虛感」會衍生情緒問題,這些問題又會造就新職業。
除了「空虛感」,科技令人均壽命增長,愈來愈多的老人家需要照顧者,這又會締造更多的醫護工作;還有,小孩因科技而令活動少了,體能變得差了,所以,我們會留意到很多人在學習各種治療,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
未來的行業,都有一些重要的共同點:「compassion」、「empathy」、「sympathy」,沒有愛心、同理心和同情心,這些工作沒有可能勝任的。李開復(AI領域的先驅者之一)在TED Talks的影片「How AI can save our humanity」,很值得我們觀看,他也說明了「empathy」和「compassion」的重要性,兩者將會是以後工作的關鍵情操。
父母和老師要做的工作是,讓孩子早些通過故事認識 「empathy」和「compassion」,關於同理心和同情心的繪本有很多,我們可以Google搜尋,也可以問ChatGPT,指令它幫我們找一些相關繪本。讓我們與科技和AI為友,好好善用它們。
陳東紅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20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7月17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陳東紅 - Punctuated equilibrium|芽芽學英語
陳東紅 - Manipulation與Influence|芽芽學英語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