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筠媛 - 在期望孩子改變之前|家長教室

2023-06-13 15:40

「不是我要做運動,是孩子要做運動!你們中心有沒有只供孩子參與的運動工作坊?」

在前綫工作中,筆者常常都會舉行不同類型的親子活動。暑假在即,不少家長也會致電查詢暑期活動,讓孩子藉着長假期學習新的知識。有一位媽媽來電,表示就讀小學的兒子在疫情期間沒有做運動,除了體重增加,亦留意到他的健康轉差,體能大不如前。於是,我向她推介一個親子運動工作坊,然後她的回答就如上文所述,而最後她當然沒有報名參與,而孩子也沒有動機想轉變自己的習慣。

作為家長,我們當然希望孩子能學會自律,除了有健康的生活習慣,亦會主動學習——如主動閱讀書籍、做運動、早睡早起、少用智能產品等等。然而,當我們常常期望子女成為「好孩子」,我們又可以做到「以身作則」嗎?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證實孩子都會通過觀察學習和模仿,建立自己的一套行為和想法。一般來說,他們都會偏向模仿或學習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和年齡相近的朋輩的行為。換言之,父母是孩子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學習對象,而我們的言行舉止會為他們帶來潛移默化的作用。

假若我們期望子女能建立常做運動的好習慣,我們要先以身作則,除了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陪伴,更讓我們成為他們的好榜樣,在過程中看到做運動帶來的好處,加強他們建立運動習慣的動機,鞏固理想行為。

「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實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反映着我們的言行和習慣。因此,在期望改變孩子之前,我們要先改變自己,與孩子共同成長。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綫: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黃筠媛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黃筠媛姑娘。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6月13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凌婉君 - 孩子閱讀真的很困難?|家長教室

文廸 - 孩子與人工智能|家長教室

鄭芷琪 - 學習如何表達愛|家長教室

黃筠媛 - 你先救哪一個?|家長教室

黃筠媛 - 讓追星成為拉近親子距離的契機|家長教室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