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從內外動機着手 建立良好習慣|談經論學

2023-02-24 16:41

因材施教,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學習差異)是學校教育的其中一個重點工作。事實上,除了在學習上學生各有差異外,在其他方面他們也有所不同,例如他們的自理習慣和能力。見微知著,只要讓同學們打開書包來看看,老師就馬上能辨識差異所在(書包差異:有些整整齊齊,有些則亂七八糟)。

「為甚麼你總是忘東忘西」、「你又欠帶書本上課了」、「為何你的書包總是亂糟糟,工作紙皺得像梅菜乾」,以上或許是老師經常對學生說的話。究竟為何會有上述如此粗心大意的情況呢?不斷責備甚或處分又能否讓情況有所改善呢?其實,究其原因,以上種種都是由是眾多不良的細微習慣累積而成。

例如,A同學和B同學同樣在課堂上收到老師派發的筆記,下課後,A同學會整齊地把筆記放入學科文件夾內,但B同學則隨便將筆記塞進書包。或許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動作,日積月累就造成「書包差異」。而這些習慣,最終也會影響學習,如學生在溫習時,才發現弄丟了筆記或工作紙,就無法好好溫習了。可見不良的小習慣除了會影響學生的日常生活外,也會影響他們的學業表現。因此,老師應盡力提升學生在學習層面的自理習慣。以下是其中的可行方向:

第一,持續提醒:除口頭提醒他們要好好整理自己的文件夾、書包和儲物櫃外,也可通過定期收集或/和檢查,以喚起他們的重視。第二,輕推(nudge)設置,簡言之,就是減少作出良好行為的難度,例如老師與其一張張工作紙分別派發,可以考慮將其結集為一本作業,方便收藏整理。第三,提升學生的目標感。首兩項較倚重外力(老師的協助),要深化他們改善自理能力的內在動機,就要從提升學生的目標感來達到。用不同的方式,協助他們制定清晰具體及自己深感認同的目標。若能做到,他們自然會設法「理」好自己了。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2月24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談經論學|贏的不同意義

談經論學|間隔交替 促進學習

談經論學|疫情下的學習

談經論學|賞罰的藝術

談經論學|學會讚美的藝術 推動孩子努力向前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