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劄記|人心不古?古人不今?

2022-12-16 12:52

本文起題「人心不古」,並不是成語原本的意思。標題意思是指人們在解讀歷史的時候,往往未能將心比心,不在過去的時代環境看問題,反而責備古人未能跟上現代思維,「古人不今」。社會學告訴我們,任何人的性格、行為都會受到其身處的社會、時代所影響、塑造。隨着物質或思想上的進步或改變,每個時代、地方之間的價值觀也各有不同,現代人和古代人的價值觀更是大相逕庭。

然而很多人討論、學習歷史時,往往忽略歷史人物的時代、地域局限,少則不理解古人的行為,重則作出偏頗的評價。例如匈奴人及不少遊牧民族都有「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的收繼婚習慣,傳統儒家文化自然認為這是傷風敗德,但遊牧民族的生存環境惡劣,以部落為單位生活,如果沒有這樣的習俗,孤兒寡婦都難以生存,部落也難以繼續壯大,這種習俗正正是在這種時空下產生。儒家的倫理觀念,也許是在農耕社會下,為免繼承權、血脈混亂才禁止收繼婚。兩種文明都沒有錯誤,只是兩者面對的環境不同,才有不同的發展。

所以讀歷史需要將心比心,理解歷史人物要配合當時的時代。高中歷史科便經常有題目要求同學以歷史資料用語去理解作者的立場,亦有題目假設學生代入當時時空。中國歷史科也有「時代與知識分子」單元,介紹孔子、王安石等五位知識分子是如何受時代影響,又如何回應時代。如孔子正是受着春秋時期周禮衰落、階級變動的影響,同時也提出自己應對這個時代的方針。這些課程正正是想培訓學生這種換位思考、共感能力。

當然有相異也有相同之處,人類總有些共同價值是跨越時代,古人依然能得到現代人共鳴、理解。最近筆者讀到康熙中晚年諸皇子爭位的史料,那種爾虞我詐在現代某些豪門爭產都會出現。但同時讀到雍正帝及其他皇子回憶編輯的《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如康熙訓示眾皇子「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一個望子成龍的嚴父不也躍然於紙上嗎?這和我們的價值觀相差不遠,相隔幾百年仍能夠感染、影響今人。

學習歷史的一個樂趣和好處,便是破除現代人的價值觀,理解古人是如何看問題,最後看看對自己的現代生活有何得着。


周正賢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成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12月16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青史劄記|習史育才

青史劄記|汗牛何以充棟宇

青史劄記|歷史與現實

青史劄記|傳承

青史劄記|至樂無樂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