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文化與教育

2022-09-13 12:14

國家「十四五」規劃將香港定位為大灣區的八大中心,這為香港設定清楚,作為大灣區九市兩特區的中堅分子,應如何走發展之路,方向與目標在哪里,可發揮的空間及貢獻在哪里。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八大中心之一。近百年以來的香港歷史,錯綜複雜,因緣際會,東江水流,獅子山下,維港兩岸,香港長期處於不東不西、亦東亦西的文化互碰之下,早已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國際城市。國際城市的性格,反映在政治層面上,九七前有英人殖民的一百五十多年管治,英語雖然獨大,但中文仍有很強大的生命力;九七後,就有「一國兩制」的生活保障。語言語文是文化與藝術的重要載體,因此,說香港早已是大灣區,乃至全中國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是受到國際人士普遍認同的,也是香港已積存的優勢。

但城市發展,也必須因着大局的變化,於政策上、於教育上要有所調整。守美好舊章,同時翻閱並開啟新篇,兩條腿走路,將矛盾統一起來,通過正規或不正規的教育,培育新一代,自幼開始,循環往復,薪火相傳,努力不懈,這是「文化走入先進行列」的全局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落成並已營運,國家予以大力支持,無疑是讓香港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注入鮮活的氧分,但如何保溫,乃至讓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合力用心唱好這文化動感之都,並以此為榮,實在是莫大的挑戰,也是香港的機遇。

文化與教育相倚傍、相促進,南部金融,北部科創,聯繫的紐帶就是文化,一個「中」字,就要問一個嚴峻問題,今天中學文憑試選考中國歷史、中國文學的,剩下多少?一個「外」字,追尋選考英國文學、世界歷史的,還有幾人?而「藝術」兩字,又可聯想,考生選考生澀繁雜的視覺藝術科,是如何影隻形單。

說到底,文化教育的普及,由此煥發無限的生命力,要的是懂得欣賞的族群,並非一窩蜂打卡即散、無根的一代。


何漢權
作者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長期關注學生全人成長及教學專業發展課題。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9月13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延伸閱讀:

教育現場|防疫開門論

教育現場|悼念陳莊勤律師

教育現場|重要的國民教育時刻

教育現場|歲月留聲 薪傳有力

教育現場|學界當前三大難題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