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角寒梅|疫中尋序(中)

2022-06-15 11:20

承前文,筆者在教育燃新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的「後疫前瞻系列」講座中,分享了疫情下教育界發生的七個轉變,並作出反思。

繼「師生適應力」和「學校文化」後,第三是「教學資源」的變化。過去兩年,不少學校升級了硬件設備,包括添購平板電腦、觸控筆、智能電視和引入無綫影音及投影系統等,又為學生提供耳機、SIM卡和WiFi分享器等,以加強電子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網上學習資源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少多元化、高質素的教材被老師採用。然而,筆者發現切合香港課程的本地化網上學習資源不多,現有的資源未能有效促進師生在網課上的學習互動,因此老師須自行設計校本教材以補不足。筆者希望香港會有更多本地化網上學習資源,幫助老師彈性地切換面授課堂、網課和混合課堂的教學模式,增加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穩定性及持續性。

第四是「人本關懷」的展現,學生在疫情下失去正常的校園生活,為了幫助學生,老師不僅是看到學生學習的需要,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全面思考他們的需要。例如老師看到學生長時間對着電腦屏幕上課,對雙眼造成負擔或不適,校方在聽取老師意見後購買了大量眼藥水贈予師生。所謂物輕情義重,相信學生和老師都能感受到彼此的關心。疫情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和聯繫,筆者藉此機會也了解到同事們工作以外的另一面,大家在患難中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建立了信任和默契,成為後疫時代發展學校的強大力量。

第五是重新思考「教育目標」,疫情嚴重干擾了學生的學習進程,初期校內考試被逼取消,學校難以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故此,學校嘗試引入和自行設計全新的學習及評估模式,重視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反映以考試為主導的教學取態慢慢改變。雖然學校在架構和規範上仍要符合應試教育的要求,但不少學校力變求存,在困境之中探索更多教育的可能性,實踐全人教育的教育目標。

下一篇最終章,筆者將為大家分享疫情下教育界發生的最後兩個轉變。

電郵:[email protected]


李建文
作者為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從事教育工作逾廿載。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6月15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延伸閱讀:

牆角寒梅|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賣旗日

牆角寒梅|疫中尋序(上)

牆角寒梅|如何發展子女潛能

牆角寒梅|如何為小六生選合適中學

牆角寒梅|把握機會培育人才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