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罵戰影片對年輕人的影響
2020-12-02 14:00
現今的日子人人機不離手,智能電話成為即時攝錄器材。當有市民在公共場所發生罵戰時,周遭的人很自然「舉機」,除有需要時可供執法人員調查外,有些人會將片段上載至互聯網「分享」,罵戰中的「金句」更成為社會熱話,這對年輕人有影響嗎?
有曾任傳媒的朋友與我傾談間指出,這等現象會影響其子女。她隨手拈來多個例子,如曾經傳遍網絡的「巴士阿叔」事件,兩人互相使用不當言語對罵,導致不少學童模仿其語句;另有些片段還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導致學童誤以為武力可以解決問題。
根據社會學家的見解,小朋友會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別人的行為;更有研究顯示,百分之八十八的幼兒看過罵戰影片會模仿當中的行為。假若沒有成年人在旁指導,學校又沒有恰當的培育,當中的粗言穢語和粗鄙行為自會不經不覺地被學童「吸收」,對他們造成負面的影響。
上述的情況需要學校有系統地推展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因為學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學校擔當着一個重要角色,老師需要培育學童有正確的價值觀。常說的品德教育是指個人道德品行和行為操守,懂得修身自恃,培育自約自省的能力;而公民教育則涉及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處身社會中的行為,須得宜及被他人所接受。
在幼兒和小學階段,學校可通過角色扮演、故事導引、情景分析等途徑培育他們的品德行為和公民價值,亦適宜多點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作出栽培。在青少年階段,學校則應多採用價值澄清的方法,通過思辨討論和批判反思的手法引領同學裝備合適的價值操守。
總的來說,科技發展令生活模式改變,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亦漸漸成為現今學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互聯網上的資訊自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學校和家庭須在他們的品格發展和公民意識中作出正面的培育。
麥耀光
作者為廠商會中學校長,從事中學教育工作逾三十載。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2月2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