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儒家文化傳統 「射禮」之道德化育

2020-12-04 10:13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仁」與「禮」是儒家文化傳統的內涵,而「禮」又被譽為中華文化的靈魂。儒學強調要以禮輔仁,即行「仁」之際,務必以「禮」作維繫根基,同時更有賴個人道德品格之修為,明德與敬德,是為自己行為負責條件之一。

「射禮」之道德化育

射禮是眾多禮儀中的一種,在五禮中屬嘉禮。舉行射禮,必須配合飲酒禮儀,並且以樂曲協調相節,呈現禮、樂與修德互相結合的果效,充分體現儒家人文精神的發揮與實踐。故歷代射箭競技的學習,都要遵循一定的禮儀,影響所及,時至近代,我國的鄰邦如日、韓的武士道及儒學教育對射藝仍然極度重視。至於射箭正式列為奧運競技項目乃始於一九○八年,雖然說一六七三年英國已舉辦方斯科頓銀箭賽,並於一七八七年成立皇家射箭協會,但其年代上距我國射禮在上層社會之推行,仍相差二千多年。回顧射禮歷史,文獻所保存之習射禮儀,堪稱超凡國粹,值得國人珍惜。

古代高等教育的推行,極為重視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培訓,士子學習「射」藝,是六藝中一門必修的學科。而六者當中,「禮」、「樂」二者關係尤其密切。《禮記.樂記》強調:「樂由中出,禮自外作。」當中即隱含着「文」與「靜」兩大元素。而禮、樂的相配合,亦是修德者所必須具備的常識。故《禮記.樂記》說:「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如果我們再深入探討,射儀與儒家文化結合之射禮文化,當中厚積的深邃道德化育義涵,尤其值得我們細加品味。《論語.八佾》: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圖為戰國青銅器上的射禮圖。
圖為戰國青銅器上的射禮圖。

禮樂修德相互融合

是的,有道德有學問的君子之間,本應無所論爭,又何必在射箭競技上去計較所謂的勝負呢?但射禮中講求「揖讓而升,下而飲」的儀節,則是以實際行動和論證,強調上述習射禮儀所見的君子風範,與論爭不宜混為一談。今天各項的競技比賽,強調「友誼第一」,正是「其爭也君子」優良古風的遺傳。因此古代的諸侯君臣,在賢能選材當中,射箭技藝是一項重要的考核,平時便借助射藝的訓練,來達致學習禮樂的目的;而無論身分尊卑,即使是君臣之間的比試,也可以舉行如儀,主要是因為射儀必須循禮而行之故。《孟子.公孫丑上》: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離婁》又說: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比試失敗,處事遇到阻滯,千萬不可怨天尤人,仔細咀嚼「反求諸己」這句話,則有如醍醐灌頂,值得大家慎加思考和自行體會。《禮記.射義》強調:

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

又說︰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然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射箭的比試,自然要講求射者平時的訓練,臨的平心靜氣和穩定,亦不可或缺,也是一種德化教育;比試過後,「不怨勝己者」,更是提醒我們要從勝負中學習,是古人對行事立身的感悟,亦可視為訓育學子的警語。《荀子.修身》嘗說:「禮者所以正身也。」所言至為精闢。

「正人心,移風俗」

總括來說,射禮的舉行,除了射儀須按特定程序遵禮而行外,當中進退周旋,持弓待射,以及發而中的之間,已經融合個人怡養性情的修為,省察「反求諸己」的訓誡,從而培養君子仁德之風,與《大學》闡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進德育人理念可以互為表里。射禮文化源遠流長,內含禮、樂與修德相互融合的精華,不僅是陳述射藝一事而巳,當中蘊藏傳統文化的深義與內涵,可以正人心,移風俗。大家明白了「君子之爭」與持守「反求諸己」的正道,社群之間一定會藉此達致康和諧好,這是我們深切寄望的。(之一)

張光裕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2月4日教育版專欄「靜水深流 文化傳承」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