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試題分析】中史科主任分享應對中史卷技巧 回應必答題資料重點 輔以約兩項史事說明

2020-08-27 11:47

即使考生在考試時面對自己不熟悉的課題,仍可運用答題技巧來爭取分數。
即使考生在考試時面對自己不熟悉的課題,仍可運用答題技巧來爭取分數。

今年中學文憑試已告一段落,為助考生了解自己表現,及讓來年考生備戰,多位中學老師將輪流為同學拆解各科試題,包括分析題目重點、同學須注意的地方、作答時的思考方法,以及如何備戰等等。今日便邀請了博愛醫院鄧佩瓊紀念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林灝,替大家拆解今屆中國歷史科卷一試題。

中國歷史科的公開考試分為卷一及卷二。卷一的內容為歷代發展,分甲、乙兩部;甲部涵蓋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而乙部包括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末。當中設有必答題和選答題,必答題佔四十分;選答題則須在甲部和乙部各選一題,每題二十五分。

考生作答時,首要注意平均分配作答時間。在比重上,卷一必答題佔整個中國歷史科約三成,卷一選答題約佔四成;而卷二選答題則約佔三成。因此,建議考生作答卷一必答題時,應在五十五至六十分鐘內完成;至於選答題則應每題預留最少三十五分鐘,最多四十分鐘作答,避免在某些題目上用上太多時間。

今年必答題涉及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變動,以及民國時期有關蔣介石和日本侵華的歷史。觀乎近幾年的必答題,均有比早期文憑試淺易的趨勢,主要考問四方面的能力:一、對相關史事的基本認識;二、辨識歷史資料的含意;三、評析資料的觀點;四、作為歷史資料研習的作用與局限。

必答題題目佔分不多,只須回應資料重點,再輔以約兩項史事說明。
必答題題目佔分不多,只須回應資料重點,再輔以約兩項史事說明。

回應資料 輔以史事

整體而言,必答題題目佔分不多,大約在兩至八分左右,故考生只須回應資料重點,再輔以約兩項史事說明,已是一個完整答案,毋須花太多筆墨應付。

回答必答題,考生須留意每項資料的內容綫索,今年就有四條題目,包括第1A(i)、A(iii)、B(i)及B(iv)題,要求考生引用資料,再做一個相關的史事解說。因此考生切勿只在資料內抄錄,或只描述漫畫內的圖像。

此外,考生亦須注意資料或漫畫內容的文字及所描繪的含意,例如有一題問及兩幅漫畫對蔣介石所抱持的態度,其中一幅漫畫可見蔣介石阻擋張學良,但身後卻引來一隻狼;另一幅漫畫則描繪蔣介石在閱兵時,那些士兵其實是一個個墳墓,所以考生應由此看出漫畫當中的諷刺態度,從而運用相關史實,回應是否同意漫畫家的觀點。

總括而言,即使考生或擔心必答題範圍很廣,會在考試時面對自己不熟悉的課題,但只要適當運用答題技巧,亦可爭取一定分數。

博愛醫院鄧佩瓊紀念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林灝認為,考生首要注意平均分配作答時間。
博愛醫院鄧佩瓊紀念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林灝認為,考生首要注意平均分配作答時間。

不宜偏讀 小心審題

卷一的選答題出題範圍十分廣泛,其中甲部分別為:漢武帝的治國思想背景及新經濟政策的利弊、隋文帝的評價及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元代行省制的作用及明太祖的君主集權。至於乙部則環繞晚清在八國聯軍後的清朝政局發展及辛亥革命的因素、民國初期的軍閥政治及國共第一次合作,以及文化大革命。因應近年選答題涵蓋範圍廣闊的趨勢,考生在各單元不宜過分偏讀,若很多考生都側重歷代帝主的各項施政內容,便忽略今年試題較多問及的治國思想;又或只留意孫中山與革命黨在革命運動的角色,便忽略了晚清政局的變化。

回應選答題的另一個要點,是須注意審題,小心閱讀資料內容和題目字眼,並細心留意資料的觀點,確保作答時能掌握要旨及準確論證。例如第2C題要求考生援引史實印證資料三的說法,相信不少考生一看見資料便認為與新經濟政策有關,隨即將所有措施內容一一鋪陳,但資料三其實是在談論利弊,因此題目本身應是要求考生就三項措施:鹽鐵酒專賣、平準法、均輸的利弊來作答,而非只鋪陳新經濟政策的措施內容。又如乙部的第6題問及國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考生應就國民黨、共產黨、蘇俄(共產國際)在當中的角色作均衡的闡釋,避免顧此失彼。

立場論述 先破後立

相信不少考生認為選答題中的立場題題型較難處理,例如甲部第3A題及乙部第5D題,分別問及是否同意對隋文帝的評價,及資料是否足以闡釋辛亥革命的背景。假如考生同意題目立場,應針對資料所提供的觀點,援引具體史實作多角度回應,基本上已能取得不錯的分數。若考生有充裕答題時間或相當把握,更可添加一段駁論,指出其他角度的不足,或其他角度不及資料所述觀點的原因。

倘若考生選擇不同意,便須以「先破後立」的論述技巧取勝。「先破後立」是指先回應資料的重點,以第5D題為例,考生須先回應為何資料內的原因,未有提及或未能解釋的革命爆發因素,再援引其他史實說明,如晚清的腐敗不止源於外債賠款和責任內閣,或早於洋務運動及維新運動改革失敗時,已令民眾非常失望。當考生能援引比資料重要的因素時,才使不同意的論述成立。此外,考生亦應注意答題的平衡,不應一邊聲稱不同意,但只能列舉出薄弱的例證,甚至重複資料二、三的觀點,前後矛盾。

與往年文憑試相比,今年增加了基礎知識的考核,如甲部第3題問及貞觀的君臣論治記載於哪本唐代歷史著作、乙部第6題問及一些民初政局的重要人物、多項事件的發生年份。考生或會認為這些屬「送分」題,但其實當中要求考生準確回答。因此,平日溫習應留意歷史時序和史事細節,假如課文未有直接提及,便須留意注釋或課本補充資料部分。另外,儘管題目佔分不多,也應看清相關要求,例如當要求考生的作答內容,是將數字連同答案代表的英文字母時,切記標示清楚,避免在粗心大意下白白失分。

整理:本報記者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