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可以怎樣「在家學習」
2020-08-06 12:17
突然爆發的第三波疫情令香港再度陷入混亂和困難,疫情失控造成的衝擊進一步蔓延。教育局局長周一宣布中小幼學校包括補習社可以如期開學,但不能舉行面授課堂及校內活動,學校須使用其他模式讓學生在家學習。他說學校在過去幾個月已在幫助學生在家學習方面累積了相當經驗,「相信可以暫時在新學年以不同形式帶動學生在家學習」。
局長雖然說「在家學習」不等於網上學習,也列舉了政府對在家學習的支援措施,但從事後反應來看,似乎無法說服傳媒和市民。究其原因,是教育局和特區政府對關鍵問題沒有提出解決方案。
有年輕朋友說,如果她不是容許居家辦公,真的不知道怎樣照顧兩個孩子在家學習。而且,兩個孩子就要兩套上網學習裝置,家中要有兩個不同空間以免上課時互相干擾,這些難題都要想辦法解決。不過,她最期望的還是先掌握孩子要學的課程內容、學習方法和功課。「在家學習,除了老師就主要靠家長,所以學校要先教曉家長,才能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
還有一個年輕家長,曾讓孩子參加網上語音(Phonetic)興趣班,但三堂就退學了。這位家長原本打算讓孩子看着老師的口型和按聽到的聲音學發音,自己從旁協助,怎料任教老師不懂得這個關鍵,雖然全情投入,不時糾正學生的錯誤,但網上經常拍攝不到她的嘴型,在家遙距學習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老師是否掌握網上教學的關鍵技巧,對在家學習的成效有重要影響。
有同事分享,進行網上學習,特別是年幼學童和活動形式,必須是幾個人的小班,一來便於管理學生秩序,二來可以進行針對性的個別指導,補救不能面對面教授的不足。「但這樣一來,老師要上課的次數和時間以數倍增加,學校的成本也會大增。」
從抗疫常態化的角度考慮,社會和政府必須對深深植根的傳統學校教育形式至少進行部分系統性的改變和配套,以讓學生能夠不時「在家學習」。而「在家學習」所激化的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以及引致的教育不平等,需要更高層次的處理。
陳卓禧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8月6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