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让教学更有黏性

2020-08-21 14:27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有些老师会埋怨学生,为何总是没有记性或无心装载呢?昨天刚教完,他们今天就忘记了。当然,今时今日很多人都提倡如自主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自学时间增加。即使如此,由于老师要担当学习促进者而非旁观者的角色,因此仍然有相当多时间需要作口语讲解和引导,如何能增加老师口语表达的「黏性」,是非常重要的。甚么是「黏性」?就是指老师所说的,能黏在学生的心和脑中,令他们记得而不会转眼即忘的能力。究竟如何能做到呢?大家可从笔者今天介绍的书籍中尝试找寻答案。 

这本著作《让创意更有黏性》(Make to Stick)是由学者奇普.希思和丹.希思两兄弟共同撰写的,书中引用大量的社会心理学案例,探讨怎样才能让人们对周遭所听所闻的记忆更具黏性。综合众多个案,两位作者概括以下重点:

第一,「精简」。要让别人牢记,必须要简单,不宜一开始便把事情弄得很复杂,用该书的说法,就是「剥去外壳,直击本质」。以教学为例,与其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六至八个零碎的学习重点,倒不如先归纳和删减至两、三个大重点作简述,让学生有个概括的理解,之后再循序增广加深,效果会更好。不少老师做不到这点,是由于他们太急于想将知识尽快完整地传授予学生,而忘了体谅学习者会吃不消的处境。

第二,「具体」。别一开始便将一大堆抽象的理论、道理、知识和概念等搬出来,这样会把人吓坏。应先用各种具体的方式,把重点呈现出来。何谓具体?就是用生活日常接触到的人和事,乃至语言,用现代流行的术语,就是要以「贴地」的方式表达。

第三,「故事」。人很难记起一堆零碎的事,却可以记住一个虽然很长但有连贯性的故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因为故事可以令我们在脑中产生画面甚至影片,若然故事能突破常规(意外)或牵动情感(喜怒哀乐),就更能令人们印象加深。当然,要选取能符合讯息传递者心意的好故事并不容易,但为了达到理想的传递效果和记忆黏性,还是值得花时间的。

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运用以上三个方式:一、精简重点;二、具体表达;三、故事包装,以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听众(学生)的记忆黏性。

冯汉贤
作者为中学经济科科主任、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奖教师、课程发展议会学习领域委员。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8月21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