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泡膠箱隨時零回收 「圍城」恐再現
2023-04-07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去年在第五波疫情肆虐下,發泡膠「圍城」歷歷在目,至今年初與內地全面通關,每日由內地供港菜蔬衍生的48噸發泡膠箱,才能重新運返內地重用。有發泡膠回收團體指,政府做法治標不治本,現在半夜到各區街市仍可見到發泡膠堆積,將來內地若拒收就「揦手唔成勢」。本地擁有獨家溶解發泡膠技術的公司負責人更斥,政府無善用民間技術,無誘因促市民回收,令業界未能發展。民建聯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形容,政府在環保政策上欠長遠規劃。
自稱與垃圾打交道50多年、清潔公司負責人勞國康,花了10年時間研發1種藥水,平均每小時可快速降解50多公斤的發泡膠,疫情期間更將回收車開到各區協助回收。降解後部分發泡膠溶解於藥水,經過濾後可再使用,餘下部分可再生產膠粒,可製造其他塑膠產品,最後不能分解的殘餘物只佔少數。惟自與內地通關至今將近3個月,該公司回收的發泡膠數量竟然是零。
勞國康坦言自己是做生意,不能無條件、零收費做回收,但政府無垃圾徵費,「啲人掉出街就有人執去堆填區,冇眼屎乾淨盲,點解要畀錢我去回收?」社會無氛圍、無意識,想做環保回收都很難。他又稱,美國部分州省因未能分解發泡膠已禁用,內地亦已全面禁止「洋垃圾」,現在僅供重用的發泡膠箱入口,認為疫情期間既然各回收商都可以解決本地的發泡膠,政府為何不推政策配套協助業界,終將香港打造成「零垃圾」社會。
議員批政府無全面規劃
何俊賢自去年中起,一直有留意屯門青桃徑的情況,檔販不時將貨物放到店外,附近更積存不少的發泡膠箱,就算全面通關後間中亦有類似情況。他表示,公司只會隨經濟效益走,不談環保意識,「處理唔到咪焗住畀錢人回收,宜家唔使錢送堆填就睬你都傻」。
何俊賢認為,當局可在推動電動車上交代時間表,處理發泡膠為何又沒有,質疑當局未有全面規劃,未來應與內地商討,制定大灣區政策處理發泡膠才可治標,否則當局則要以補貼或退稅等誘因,吸引人回收。
環保署回覆指,今年頭3個月,政府委聘的回收商共回收約800公噸發泡膠箱。署方亦留意到有企業發展以化學溶液溶解發泡膠,並於去年4月合作展開為期1個月的試驗計畫,惟有關技術屬試驗性質,且較傳統技術有較多限制,故暫不適用於社區回收設施。
署方亦稱,會繼續與持份者保持溝通,鼓勵業界長遠改用可重疊、耐用和易潔的膠箱運送,亦會通過支持本地發泡膠回收技術發展,提升作業效益,讓不能再用的發泡膠得以回收。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