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體育三綫發展為青年帶來機會
2022-10-23 00:00早在二○一○年初港府已提出體育須從精英化、盛事化、普及化三大方向發展。承接去年東京奧運港隊的出色表現,與斥資三百億建設的啟德體育園將於這兩三年間落成,再加上現屆政府成立了「文化體育旅遊局」,提升了體育發展的政策地位:大家對體育發展的期望與熱情可謂高唱入雲。
在這個發展趨勢下,除了憧憬疫後再次振興香港的國際級大型體育盛事能帶動大量旅遊、零售、服務等經濟活動外(例如二○一八年廈門馬拉松創造近八億港元經濟效益、二○一九年香港的國際七人欖球賽單憑門票收入已達約一億港元,以及國際龍舟邀請賽估計每屆可吸引約一萬五千人來港消費等等……),對體育本體更相關的「大健康產業」(包括:心理訓練、伸展復健、營養等)及體育行政/公關的人手需求亦該有望攀升。
提升專業認受 增掛鈎培訓
這些行業在內地和海外其實早已發展成一門具備晉升階梯的專業,而作為青年發展項目(特別是基層青年)的優勢在於投身這些行業並不一定需要高學歷。既然政府銳意為青年謀出路,能最有效率地做出實績莫過於應用現有的政策和社會趨勢,更可支援這些體育相關行業從而為年輕人提供發展機會,例如:(一)提升輔助體育的專業認受性(認證/註冊)、(二)增加體育有關行業的就業掛鈎培訓、(三)鼓勵有活動場地/資源又願意推動體育和青年就業的地區/鄉親團體在社區層面發展體育、(四)為完成所需培訓的青年與參與發展的團體配對;將可以讓「可把握」及「可持續」的發展機會交到去年輕人手上。
除了體育衍生的周邊經濟,促進精英化、盛事化、普及化亦可為青年發展提供多一門出路。眾所周知場地不足是精英化和普及化的障礙,如果政府主動促進擁有相關場地資源的地區團體,參與社區發展不受設施限制的體育項目(例如武術、舞蹈、基礎體能訓練),加上發展俱樂部模式(以招標形式讓體育會透過公私營協作的模式參與社區體育設施營運,讓運動隊伍擁有固定設施同時承擔起提供社區服務的責任),將可一方面從不同層面解決場地問題,另一方面透過體育活動在社區扎根增加不論是青少年或是專業體育人才的就業機會。
香港的體育發展所衍生的商業贊助、大健康產業、周邊經濟(展覽、旅遊、酒店、零售服務)效益再加上精英化/盛事化/普及化三方面的內聯互動,相信已可以為青年發展譜出一個清晰藍圖;其政策邏輯就是應用現有政策趨勢及同時發展周邊行業與培訓,相信應用在其他的政策範疇亦可為青年謀出路。
黃馳
杜葉錫恩教育基金幹事
亞洲運動心理專業聯會教練導師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