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港大當「白武士」拯救「漢口藏書」

2022-08-15 00:00

一九○八年漢口俱樂部舊貌。
一九○八年漢口俱樂部舊貌。

翻開一些香港大學孔道安圖書館珍藏的外文古籍,你或許會發現「Hankow Club Library」(漢口俱樂部圖書館)的印章,究竟這漢口俱樂部圖書館是何方神聖呢?

在《天津條約》(一八五八)及《北京條約》(一八六○)簽訂後,九省通衢的漢口自一八六一年起被闢為外國通商口岸之一,漢口俱樂部(Hankow Club,中文通稱「波樓」、「大波樓」和「波羅館」)隨即由英國人創辦,是租界內為外國僑民提供便利設施而出現的眾多俱樂部之一。

漢口俱樂部圖書館的中國系列藏書(China section),收藏了約三千冊書籍、期刊和文章,是介紹中國和東亞為主的豐富外文文獻。這些收藏既是一窺當時僑居漢口(時稱「中國的芝加哥」)的西方人生活之窗,亦是他們用來了解中國的書籍。

豐富外文文獻  介紹19世紀中國

這系列藏書主要歸功於旅居漢口三十年的英國醫生史金納(A. H. Skinner),在Max Bisker的協助下建立起來的。史金納醫生收集各個學會和學術協會出版的統計研究,這些刊物經常報道有關中國和其他東亞地區的事務。此外,他又大量搜集外交報告、醫療報告和剪報,堪稱是獨一無二的珍貴收藏。

一九二七年一月,英兵與市民在漢口發生衝突,外商及僑民被勸喻下離開。二月二十九日,國民政府與英國簽訂《收回漢口英租界之協定》。漢口俱樂部在該年首次提出如何處置其中國系列館藏的問題,自此每年都就此展開討論。由於當時漢口外貿嚴重蕭條,加上該會的資金短缺,該會於是在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二年六年間,多次嘗試為這套藏書尋找合適的買家。出於對該會深厚的感情,會員自然不忍館藏被分散出售,他們希望盡可能將其售予中國的大學等機構,作為圖書館的核心收藏 。

其中,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曾是漢口俱樂部在一九三二年的銷售對象之一。然而,工部局的代理司庫表示,該局在該財政年度並無足夠資金用於購買大量有價值的藏品。再者,添購大量額外書籍意味着需提供額外的空間和設施。在收到工部局婉拒的回信後,漢口俱樂部決定將這些藏書運到倫敦進行零散拍賣。

正當漢口俱樂部尋覓買家無果,決定將這些藏書運到倫敦進行零散拍賣時,幸好香港大學及時得悉此事。一九三三年一月九日,港大校長康寧爵士(Sir William Hornell)在學位頒授典禮上宣布,動用港幣二萬五千元購得這系列藏書,數量約三千冊。康寧爵士還表示:「專家們一致認為,這些有關中國的收藏是獨一無二的,其中一些作品非常罕見,實際上是無法獲得的。」

斥兩年半經費  港大圖書館購無價寶

港幣二萬五千元這個金額在當時究竟有多大呢?港大圖書館在一九三三年獲得的經費剛好是港幣一萬元,而一名圖書管理員的年薪亦不到港幣五百元。換言之,這筆開銷相當於港大圖書館兩年半的經費。當然,對比起這些無價之寶,交易非常划算,因為港大欲建立類似的館藏,那肯定會更耗錢費時 。

在七十年後,根據《南華早報》於二○○三年三月的報道,港大圖書館指出「漢口藏書」(Hankow Collection)在日佔期間共遺失書冊一百六十八本,其中一百三十八本被日軍奪去,另外三十本則在一九四五年二月被偷竊的。時任館長彭仁賢博士(Anthony Ferguson)當時曾呼籲世界各地愛書之人,如發現蓋上漢口俱樂部和港大圖書館印章的書籍,務必盡快通知港大;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亦表示,會嘗試協助港大尋找這些失書 。

港大圖書館的「珍本書數碼計畫」將漢口藏書一千三百四十份文獻掃描,並上傳至圖書館的網站供公眾瀏覽(網址:https︰//bit.ly/3QJqZhh)。
楊竹 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志.經濟部類及社會部類》編輯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