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港大当「白武士」拯救「汉口藏书」

2022-08-15 00:00

一九○八年汉口俱乐部旧貌。
一九○八年汉口俱乐部旧貌。

翻开一些香港大学孔道安图书馆珍藏的外文古籍,你或许会发现「Hankow Club Library」(汉口俱乐部图书馆)的印章,究竟这汉口俱乐部图书馆是何方神圣呢?

在《天津条约》(一八五八)及《北京条约》(一八六○)签订后,九省通衢的汉口自一八六一年起被辟为外国通商口岸之一,汉口俱乐部(Hankow Club,中文通称「波楼」、「大波楼」和「波罗馆」)随即由英国人创办,是租界内为外国侨民提供便利设施而出现的众多俱乐部之一。

汉口俱乐部图书馆的中国系列藏书(China section),收藏了约三千册书籍、期刊和文章,是介绍中国和东亚为主的丰富外文文献。这些收藏既是一窥当时侨居汉口(时称「中国的芝加哥」)的西方人生活之窗,亦是他们用来了解中国的书籍。

丰富外文文献  介绍19世纪中国

这系列藏书主要归功于旅居汉口三十年的英国医生史金纳(A. H. Skinner),在Max Bisker的协助下建立起来的。史金纳医生收集各个学会和学术协会出版的统计研究,这些刊物经常报道有关中国和其他东亚地区的事务。此外,他又大量搜集外交报告、医疗报告和剪报,堪称是独一无二的珍贵收藏。

一九二七年一月,英兵与市民在汉口发生冲突,外商及侨民被劝喻下离开。二月二十九日,国民政府与英国签订《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汉口俱乐部在该年首次提出如何处置其中国系列馆藏的问题,自此每年都就此展开讨论。由于当时汉口外贸严重萧条,加上该会的资金短缺,该会于是在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二年六年间,多次尝试为这套藏书寻找合适的买家。出于对该会深厚的感情,会员自然不忍馆藏被分散出售,他们希望尽可能将其售予中国的大学等机构,作为图书馆的核心收藏 。

其中,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曾是汉口俱乐部在一九三二年的销售对象之一。然而,工部局的代理司库表示,该局在该财政年度并无足够资金用于购买大量有价值的藏品。再者,添购大量额外书籍意味着需提供额外的空间和设施。在收到工部局婉拒的回信后,汉口俱乐部决定将这些藏书运到伦敦进行零散拍卖。

正当汉口俱乐部寻觅买家无果,决定将这些藏书运到伦敦进行零散拍卖时,幸好香港大学及时得悉此事。一九三三年一月九日,港大校长康宁爵士(Sir William Hornell)在学位颁授典礼上宣布,动用港币二万五千元购得这系列藏书,数量约三千册。康宁爵士还表示:「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有关中国的收藏是独一无二的,其中一些作品非常罕见,实际上是无法获得的。」

斥两年半经费  港大图书馆购无价宝

港币二万五千元这个金额在当时究竟有多大呢?港大图书馆在一九三三年获得的经费刚好是港币一万元,而一名图书管理员的年薪亦不到港币五百元。换言之,这笔开销相当于港大图书馆两年半的经费。当然,对比起这些无价之宝,交易非常划算,因为港大欲建立类似的馆藏,那肯定会更耗钱费时 。

在七十年后,根据《南华早报》于二○○三年三月的报道,港大图书馆指出「汉口藏书」(Hankow Collection)在日占期间共遗失书册一百六十八本,其中一百三十八本被日军夺去,另外三十本则在一九四五年二月被偷窃的。时任馆长彭仁贤博士(Anthony Ferguson)当时曾呼吁世界各地爱书之人,如发现盖上汉口俱乐部和港大图书馆印章的书籍,务必尽快通知港大;日本驻香港总领事馆亦表示,会尝试协助港大寻找这些失书 。

港大图书馆的「珍本书数码计画」将汉口藏书一千三百四十份文献扫描,并上传至图书馆的网站供公众浏览(网址:https︰//bit.ly/3QJqZhh)。
杨竹 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志.经济部类及社会部类》编辑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