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新北三古村打造「鄉村復育區」
2021-11-15 00:00
位置偏遠的荔枝窩,是新界東北地區歷史最悠久、最具規模及保存得最完好的鄉村之一,至少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現時仍保留二百間村屋。鄧文彬表示,以往荔枝窩有很多梯田,更一度延伸至梅子林,種滿了禾稻,惟在人去留空之下,仍有耕種的農田已所剩無幾,導致野生植物叢生,並蓋過原先的農田,而這些單一入侵性植物,也令稻田的水和營養被抽乾。「沒有水,就沒有自然生物,因昆蟲會吸引雀鳥,而雀鳥會為區內環境締造生態鏈,繼而再產生蜻蜓、蝴蝶等昆蟲,但失去禾稻,弄斷了整個生態鏈,生態繼而再變差。」
在鄉郊辦資助下,村民近年開始在荔枝窩重新種植,「現在種植農作物已失去經濟價值,因為香港已經沒有市場,人工高昂,種了稻米以後,要賣多少錢才可以回本﹖」鄧坦言,鄉郊辦資助種田的最主要目的,並非作出售用途,最重要是種回一些植物,令當地生態可以有改善。辦公室在過程中曾委託長春社進行基線調查,於種田前先計算當地的物種數量,留意到在復耕後當地多了很多物種,生物多樣性明顯已有改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除了減碳減排外,同時需要維持生物多樣性,人類才會健康。」
他形容,荔枝窩是鄉村保育工作中「走得最前」的地點,但鄉郊辦早前更再逐漸將工作再擴展至鄰近的高地客家村落梅子林和蛤塘。兩處均被視為「森林村落」,擁有超過三百年歷史,同樣因居民逐漸遷出,從前充滿活力的社區現已式微,生物多樣性和相應的生態價值亦因而慢慢消失,其中梅子林的村屋已倒塌近八成,沒有村民長住。
鄧說,梅子林昔日種植不少桔樹,但由於桔已失去其經濟價值,加上運輸成本高昂,故鄉郊辦早前亦推出資助計劃資助村民復耕,希望透過重新種植果樹,重新提升生物多樣性。辦公室同時資助港大團隊進行研究,希望日後在當地引入豪華露營,讓市民利用營地借宿一宵,翌日早上再出發看日出,「如果沒有中間的營地,從荔枝窩行上山,需經過很長的距離,建設營地是有一定功能,希望可以引入一種新模式。」
為進一步「打通」三個地點,鄉郊辦更進行一公里的修路工程,方便市民日後可以由荔枝窩途步到蛤塘及梅子林,「以前的村民很刻苦,可以利用樓梯將物資從荔枝窩擔上其他村落,但現在需要修路,讓人可以利用轆帶車或手推車運往日用品,才會令人有興趣前往位於山上的梅子林及蛤塘。」
不過,修築這「一里路」殊不簡單,鄧文彬更謂過程是「充滿血汗」,由於荔枝窩、梅子林及蛤塘的居民自六十年代起移居外國,修路工程若牽涉私人土地,需要獲得土地擁有人的批准,變相須聯絡已移民外國的村民簽署修路的同意書,令看似簡單的工程變得艱鉅,幸好梅子林的村長願意親自說服村民簽署同意書,讓修路的挑戰得以降低,而這次合作亦盡顯鄉村人情味。鄧透露:「大前題要是先要有一條硬及安全的石屎路,現在是讓人『行走先』,但由於不少路段也是較斜,未來會研究使用玻璃碎粉,製成防滑的磚,以便可滲水,故即使日後下大雨,也不會擔心太跣。」
為保護偏遠鄉郊地區的自然生態、活化村落建築環境,以及保育人文資源和歷史遺產,鄉郊保育辦公室於二〇一八年七月底在環護署下成立。擔任總監逾三年的鄧文彬指,不少國家近年也提倡「城鄉共融」的概念,惟香港至一九六○年之後,不少原有在鄉村居住的村民,紛紛搬到市區生活及「搵食」,另有部分在英國政府鼓勵之下,獲招募至當地工作,例如少「新界人」就到了當地開設餐館,開始令本港鄉村風光不再。他坦言:「這導致鄉村『冇晒人』,農田都『冇人耕』......幸好現在還有啲渣喺度,趁着還未完全淹沒之前,可以救一救佢。」
鄧文彬指出,香港是一個人煙稠密的城市,工作上十分有效率,但其實也需要一些「抖下氣」的空間,讓人在生活上可以有一些變化,外國近年就提倡「城鄉共生」的概念,正好讓生活節奏急速的都市人能夠在遼闊的空間中舒展身心,釋放生活上的壓力,而香港擁有遼闊的鄉郊,能為此提供基礎,「如果整個城市僅聚焦於搵錢做生意,這城市長遠只會被視為不健康及欠趣味。」
他說,目前香港有約四分之一屬城市面積,而其餘四分之三則為鄉村及郊野,幸而香港有很多郊野公園範圍已獲保存,「但郊野公園以外的鄉郊地方,若然是沒有人理,就會沒有生氣,很多資源也會因而浪費。」
他表示,現時先以小規模方式作嘗試保育,然後再「發散」開去,繼而再了解其他村落可進行怎樣的改善工程。他以蛤塘為例,雖然現時只得一戶人居住,他期望未來亦會有較大規模的復耕,物資更能容易運抵,日後可以吸引多些人前往,認識到該個地點,「可以煮吓嘢食,讓人歇一歇,種植一些植物,多些人去一去該處,希望可以先撻着嗰火。」
他又提到,荔枝窩於新界東北「慶春約」的所在位置,其實共有七條客家村落,除了梅子林、蛤塘還包括鎖羅盆、三椏村、牛屎湖和小灘。「遊人會喜歡兜這些地方的,三椏村現時有幾檔食嘢的地方,風景很好,也有一個碼頭,在荔枝窩有船前往該處,又可以徒步前往。若能過夜,遊人日後自然會走遍這幾條村。」
為了把鄉郊文化再次呈現在市民眼前,鄉郊保育資助計畫先後透過文化復興項目向「香港鄉郊基金有限公司」、「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及「進念.二十面體」批出資助。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鄧文彬相信,「進念.二十面體」到荔枝窩進行兒童劇場活動,是對荔枝窩發展潛力的認同;「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則指,今次活動會因應荔枝窩的資源就地取材,避免對當地環境造成傷害,而且活動的核心是向市民介紹荔枝窩的傳統客家文化,相信活動可以深化參與者對當地歷史和文化的了解。
鄧文彬透露,演藝團體「進念.二十面體」將於本年底在荔枝窩舉辦一個結合唱遊、偶戲和藝術科技(Art Tech)等互動元素的兒童劇場活動,介紹荔枝窩與客家文化和太平清醮歷史,讓參與者更了解當地歷史及傳統。劇場採用太平清醮常用的環保物料「竹」,注入新設計和新技術建造,在觀劇同時也是一所讓兒童參與、學習及玩樂的創意教室。他說,「進念.二十面體」在香港具一定程度聲望,而且曾在香港文化中心表演,形容對「進念.二十面體」願意到荔枝窩表演感起出望外,顯示荔枝窩的發展潛力。
對於「進念.二十面體」未來會在荔枝窩進行表演活動,該團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指,多個團體曾先後在荔枝窩舉辦不同類型活動,相信在荔枝窩進行文化活動,可以受益於該區的協同效應。被問到荔枝窩位置偏遠及交通不便,會否擔心削弱活動的吸引力,胡恩威坦言不擔心,畢竟香港未恢復通關,而且市民比以往更樂意到鄉郊消遣,加上荔枝窩水秀山明,深信活動能吸引市民到場支持。他又笑言,由馬料水乘船前往荔枝窩,所需時間遠較由香港飛抵日本少,相信不會對熱愛到日本旅遊的港人構成問題。
另外,鄧文彬指,復興鄉村可以透過不同的途徑及形式實踐,還透露有團體有意仿效外國,在鄉郊地方興建一些「靜修」設施,讓身心靈俱疲憊不堪的都市人,可以從喧鬧的都市退到寧靜安穩之處。而且有藝術團體考慮在鄉郊地方,籌備戶外雕塑公園,相信會為參與活動的市民帶來另一番味道及感受。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