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港青就業空間 灣區創多贏之局

2021-09-17 00:00

為促進香港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央送出了一個「大禮包」,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推出八項措施,包括在五年內給港青提供一萬個職位、一萬個實習機會,以及資助創辦科技企業等。這些「禮物」,加上港府已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和私人企業提供的工作機會,將大大擴闊港青的就業空間,紓緩大專畢業生覓職難、薪酬增長慢的困局,對解決香港深層矛盾會有積極作用。與此同時,灣區為港青創造就業創業機會,也可推動區內人才流動,促進整體發展,帶來多贏之局。

中央近期推出一連串政策,包括擴大前海區的深港合作方案、跨境理財通與債券通南向通等金融互通計畫,以及鼓勵香港的大學北上設分校等,其基本思路是推動粵港澳邁向「一體化」,在全新的體制下,結合各地不同優勢,把大灣區發展為媲美世界三大灣區的「經濟體」,藉此帶動粵港澳高速發展。在這大布局中,加強青年人才流動,吸引各地精英匯集,特別是助港青融入其中,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增薪慢就職難 須打破困局

此一發展,將有助打破香港大專畢業生的發展局限,扭轉長期以來薪酬增長緩慢、創業條件不足的境況。這問題在黑暴與疫情打擊下更顯嚴重,據最新數字,香港大學去年畢業的學生,就業率僅百分之七十五,創二〇一七年以來新低,而平均月薪僅比前一年微升百分之一。其他大學的畢業生也遇到類似情況,不少人即使找到工作,也與期望有落差,薪酬亦不如理想,心理上難免有挫折感,形成一股怨氣。

大學畢業生這鬱結不是近兩年的事,早已有之,過去十多年,受過大專教育的年輕僱員平均薪酬上升緩慢,就業和晉升機會也不如八、九十年代,加上樓價租金暴升,生活壓力極大。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香港受長期政治困擾,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增長動力大減,大學畢業生的收入亦隨之「水退船低」;其二是行業發展單一化,欠缺多元性,就業種類有限,機會因而減少;其三是科技發展落後,這方面投資不足,沒法吸納大量科技專才,創科職位多年來無顯著增長;其四是香港只是一個七百多萬人的城市,市場規模不夠,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連繫卻未打通,年輕人就業空間受限,自然難以「發圍」。

如要針對上述幾個「病因」落藥,最有效的方法,是把香港青年的事業發展擴到大灣區,以至整個內地,讓他們在天空海闊的新天地騰飛。從經濟規模的角度看,灣區未來就業前景肯定亮麗,現時區內除港澳外的九個城市都在高速發展,例如深圳便已成為科技大都會;美國《財富》世界五百企業榜中,總部位於大灣區的佔了二十五家,顯然區內機會處處。

推動人才流動 效美國矽谷

方向已有,問題是如何開闢這條康莊大道?今次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推出八大惠及港青措施,就是以具體行動,為拓展港青就業創業空間創造條件,其中除了在五年內提供一萬個職位,還給予一萬個實習機會,並資助有志者創業,給願意北上闖天下的青年打開大門。

看來這只是開始,當港青心態有了改變,知道自己不應再局限於香港,自然會積極尋找機會,屆時就業市場便會加以吸納,形成「人望高處」的人才流動。此趨勢對港青本身與大灣區各城市都是好事,因為未來整區的高速發展,人才流動是重要動力,正如當年三藩市灣區就靠矽谷匯聚美國內外的頂尖人才,成為發展最大引擎。

香港幾所大學都上了世界百大排名榜,有條件為灣區提供人才,而其畢業生又可找到廣闊天地發展事業,不論打工還是創富,都會有更光明前景。所以這發展既可紓解港畢業生就職的困境,也對灣區發展有利,共創多贏局面。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