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港青就业空间 湾区创多赢之局

2021-09-17 00:00

为促进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央送出了一个「大礼包」,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推出八项措施,包括在五年内给港青提供一万个职位、一万个实习机会,以及资助创办科技企业等。这些「礼物」,加上港府已推出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画」和私人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将大大扩阔港青的就业空间,纾缓大专毕业生觅职难、薪酬增长慢的困局,对解决香港深层矛盾会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湾区为港青创造就业创业机会,也可推动区内人才流动,促进整体发展,带来多赢之局。

中央近期推出一连串政策,包括扩大前海区的深港合作方案、跨境理财通与债券通南向通等金融互通计画,以及鼓励香港的大学北上设分校等,其基本思路是推动粤港澳迈向「一体化」,在全新的体制下,结合各地不同优势,把大湾区发展为媲美世界三大湾区的「经济体」,藉此带动粤港澳高速发展。在这大布局中,加强青年人才流动,吸引各地精英汇集,特别是助港青融入其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增薪慢就职难 须打破困局

此一发展,将有助打破香港大专毕业生的发展局限,扭转长期以来薪酬增长缓慢、创业条件不足的境况。这问题在黑暴与疫情打击下更显严重,据最新数字,香港大学去年毕业的学生,就业率仅百分之七十五,创二〇一七年以来新低,而平均月薪仅比前一年微升百分之一。其他大学的毕业生也遇到类似情况,不少人即使找到工作,也与期望有落差,薪酬亦不如理想,心理上难免有挫折感,形成一股怨气。

大学毕业生这郁结不是近两年的事,早已有之,过去十多年,受过大专教育的年轻雇员平均薪酬上升缓慢,就业和晋升机会也不如八、九十年代,加上楼价租金暴升,生活压力极大。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香港受长期政治困扰,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增长动力大减,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亦随之「水退船低」;其二是行业发展单一化,欠缺多元性,就业种类有限,机会因而减少;其三是科技发展落后,这方面投资不足,没法吸纳大量科技专才,创科职位多年来无显著增长;其四是香港只是一个七百多万人的城市,市场规模不够,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连系却未打通,年轻人就业空间受限,自然难以「发围」。

如要针对上述几个「病因」落药,最有效的方法,是把香港青年的事业发展扩到大湾区,以至整个内地,让他们在天空海阔的新天地腾飞。从经济规模的角度看,湾区未来就业前景肯定亮丽,现时区内除港澳外的九个城市都在高速发展,例如深圳便已成为科技大都会;美国《财富》世界五百企业榜中,总部位于大湾区的占了二十五家,显然区内机会处处。

推动人才流动 效美国矽谷

方向已有,问题是如何开辟这条康庄大道?今次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推出八大惠及港青措施,就是以具体行动,为拓展港青就业创业空间创造条件,其中除了在五年内提供一万个职位,还给予一万个实习机会,并资助有志者创业,给愿意北上闯天下的青年打开大门。

看来这只是开始,当港青心态有了改变,知道自己不应再局限于香港,自然会积极寻找机会,届时就业市场便会加以吸纳,形成「人望高处」的人才流动。此趋势对港青本身与大湾区各城市都是好事,因为未来整区的高速发展,人才流动是重要动力,正如当年三藩市湾区就靠矽谷汇聚美国内外的顶尖人才,成为发展最大引擎。

香港几所大学都上了世界百大排名榜,有条件为湾区提供人才,而其毕业生又可找到广阔天地发展事业,不论打工还是创富,都会有更光明前景。所以这发展既可纾解港毕业生就职的困境,也对湾区发展有利,共创多赢局面。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