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鄭若驊:由「根」改善青年法治觀
2021-09-13 00:00
鄭若驊以「3E」形容「願景2030」的推廣工作,即「互聯互通」(Engagement)、「賦能起動」(Empowerment),以及「增益提升」(Enrichment)。
其中「互聯互通」主要面向普羅大眾,律政司推出《律政動畫廊》動畫短片,待疫情過後,再籌備落區活動,增加接觸。「賦能起動」則針對年輕人,以中小學生為對象,小學方面,包括推出互動劇場、舉辦小學校際法律常識問答比賽。在中學方面,進行「中學生法治教育先導計畫」,邀請律師及大律師擔任導師,到學校以講座、遊戲、案件討論等方式與學生直接交流及對話。不論是學生和學校,對系列活動反應良好,尤其是互動劇場生動有趣獲得好評。
鄭若驊特別提到以中學生為對象的重點項目「明法.傳法」計畫,透過活動如「校園法治講座」、「刑事檢控周」及「法治之旅」等,提升青少年對法治的正確認識及實踐,「我希望他們明白法律,再去傳法律。」。律政司上月展開第一次「法治之旅」活動,讓學生參觀香港法律樞紐,包括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遊古迹時除了可以講這裏的歷史,也可趁機教育學生憲制及法治的知識。」
她直言,香港年輕人的守法意識在一九年跌到「rock bottom(谷底)」,守法意識非常薄弱,要他們正確理解法治、法律及憲制秩序需時,「首先要他們知道違法行為不可以做。」《香港國安法》至今實施逾一年,按警方公布罪案數字分析,現時年輕人的法治意識已慢慢改善,但不能就此認為「無事」,必須由「根」開始,「令年輕人清清楚楚明白法治不是『違法達義』這些歪理、不是打爛東西發泄。」
除了政府、律政司繼續做推廣法治、守法意識工作,每個機構、家庭,甚至個人都有責任。她舉例,從老師角度出發,部門與勵進教育中心合辦教師培訓計畫;並支持基本法基金會推廣法治及《基本法》網上教育資源中心,提供以憲法、《基本法》和法治為主題的教材。
至於在「增益提升」方面,以法律界專業人士為重心,為本地法律執業者提供更多機會到外地交流。律政司剛與多個國際組織,包括海牙國際私法會議、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及國際統一私法協會落實借調本地年輕法律人才計畫。
此外,律政司將於今年十一月的香港法律周推出全新「客觀法治資料數據庫」,並設工作小組。鄭若驊表示,很多地區評估法治情況的方法是詢問市民、律師感受,「問市民、律師你覺得好不好,這不夠科學」,比較主觀,「究竟有否客觀數據,令到我們能更清晰理解香港法治,將法治水平提升。」她指這些屬現存數據,例如某部門的年報,正研究可以怎樣利用。
至於數據庫未來會否推廣成國際參考指標?「我們不排除,先做好第一步,如果做得好,希望可以做到給人參考。不是口號式,是實際、客觀、理性去看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