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融入國家大局」是機遇還是口號? 由改變「巨嬰」心態開始

2021-09-07 00:00

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上月底專程來港,一連三天向香港各界表述眼前國家發展的各種機遇,在香港政商界引起熱議。各種交口稱讚的言論四起,筆者卻發現香港社會有一種巨嬰心態值得警惕!

細細消化宣講團的內容,可謂十分豐富,從整個「十四五」規劃的頂層設計理念,到整體的戰略規劃與目標,再到各項政策的開展方向與規劃,都有提及,無論是雙循環優勢、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構等等,都與香港息息相關,可謂有不少黃金機遇。但這些黃金機遇,又有多少香港人可以把握到?

最近在媒體上看到各種相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言論,從政府官員、政治人物、商界領袖、青年代表甚至輿論觀點,固然都對當前的「十四五」機遇大表歡迎,但鮮少有回想香港該做些怎樣的改變或調整,來配合這個擺在眼前的「十四五」機遇。

輿論喜歡將中央政府比喻成「阿爺」,香港對應下成為「乖孫」,討論「阿爺」還可以給甚麼優惠政策的言論極多,但表達「乖孫」如何配合家族發展的觀點鮮見。只是單方面的需索,而不考慮付出的想法,就是筆者想說的「巨嬰心態」,只要求別人而從不反思自己,無論在哪一種關係都無法持久。

有媒體更點出有立法會議員在宣講會上,當面向台上的內地官員發問:香港「可以扮演甚麼角色」、「如何抓緊發展機遇」、「應該發揮甚麼作用」等問題,一度讓場面尷尬。這些問題本應該是香港社會來給出答案,但作為民意代議士卻反向國家尋求答案,這好比教練讓一個運動員上場比賽,然後你問教練我要先跑步還是先控球,一種完全沒有認真思考當前格局的態度去面對國家發展的機遇,如同一個沒長大的嬰孩,無疑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被淘汰出場是遲早的事情。

其實香港與內地的經濟互動,早在回歸之前就已互相深度影響,回歸祖國帶來更多機遇,隨着國家的騰飛也在不斷創造新的機遇。香港之所以在不斷發展變遷中都佔有關鍵一席,誠如駱惠寧主任所言,因為香港保持一國兩制下,有別於其他內地城市的特色,特別是在協助國家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事實上,香港如今的成就與地位,其根本原因之一也正是擁有連接內地的區位優勢。

「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或者「更深度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到底對香港是一個口號,還是一個機遇,取決於特區政府與社會主流聲音用一種怎樣的心態去考慮這個機遇。摒棄「凡事伸手問阿爺而自己不動腦筋」的巨嬰心態是掌握新機遇的第一步,深入了解國家政策,反思香港各行各業的特色與優劣,強化優點且修正缺點,才可以真正真真正正融合國家的發展大局。

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