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讓市民切身感受填海好處

2021-02-02 00:00

香港樓價高、租金貴,市民住得差又住得細。即使面對黑暴肆虐、美國制裁及世紀疫情的三重打擊,私人住宅樓價依然未見大幅回落,公屋輪候時間卻愈拖愈長,數以十萬市民被逼捱貴租、住劏房。基層上樓難,青年人與中產家庭上車難,亦引發其他不少問題,包括貧富差距、青年問題,以至政治、管治與信心問題。因此解決土地房屋供應不足,始終是政府施的重中之重。

要增加土地房屋供應,不外乎四度板斧,包括填海造地、重新分配現有土地用途、增加土地發展密度,以及善用現有的樓宇及樓面面積。當中填海造地,是香港開埠以來一直廣泛採用的有效做法。不計算最新的東涌填海計畫,香港有超過六十七平方公里發展用地來自填海,雖然佔香港整體面積僅約百分之七,但卻居住了二成六的人口,容納了全港超過七成的商業活動。

現時反對填海的人士,可能不少本身就是住在填海區,是填海計畫受惠者,但對於政府建議進一步填海造地,以紓緩日益嚴重的土地房屋短缺問題、劏房問題,讓市民長遠可以「住大啲、住鬆啲、住好啲」,他們卻非理性地反對,甚至連研究都不准做。

《施政報告》提出會繼續推進「明日大嶼願景」,進行規劃研究,筆者與不少建測規園業界均表示支持,但強調要做到「願景先行」、「以人為本」、低碳生活、發展與保育並重,以及有跨專業界別與市民的參與。發展局局長已就此作出承諾,並會清楚寫入規劃研究之內。

筆者希望政府再走多一步,用更簡潔、更貼地的手法,向市民講解填海造地的益處,包括承諾可令公屋輪候時間縮短多少、新建的資助房屋可惠及多少個家庭,以至令全港市民的人均居住面積增加多少,讓大家更容易、更切身地感受到有關計畫對社會、對市民,以至對自己有何好處,令大家真正覺得政府是「幫緊你!幫到你!」

將大型的覓地建屋計畫,與市民的上樓及上車時間掛鈎,亦可令相關官員有更清晰的工作目標同成效指標,若最後無法達標,就要解釋、追究,不能只說「努力做、盡快做、好畀心機做」。

對於改劃土地用途及增加發展密度,包括發展新界農地、棕地,適度提高地積比率等,其實在成本開支方面未必會比填海便宜,時間上更往往會長,因為牽涉遷拆、賠償、安置及種種法定審批程序,還要增加交通基建及社區配套,紓緩對鄰近居民及地區造成的影響等,全部都需要錢和時間。不過,有關做法與填海並非互相排斥,政府全部都要積極做,多管齊下,加快去做。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