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編修《香港志》有助確立香港史觀

2021-02-02 00:00

香港一直缺乏完整具規模史書,去年出版上架的《香港志》首冊,有助彌補此不足。《香港志》由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牽頭編修,分門別類地記錄香港七千年歷史,規模宏大,有助確立香港史觀,讓港人全面認識香港歷史,並以香港角度全面了解與內地及國際的關係及發展。

港人對香港史興趣日益增加,不少香港古迹的保育例如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都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而戰時防空洞更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打卡」熱點。但本地香港史論述,一直深受港英政府的殖民史觀影響,中小學教育多集中敍述香港開埠以來,多屆港英政府推動的各項建設及政策,把香港從小漁村變成今日繁榮的國際都會;而且集中經濟層面,對例如文化、社會、政治等的探討則流於表面,對鴉片戰爭前的香港史更有所忽略。

近年政治衝突升溫,坊間不少香港史為題材的著作更帶有政治立場,包括過分歌頌或貶抑港英政府對港的貢獻。其實香港歷史除了英國,亦與內地息息相關,近代史更對東南亞、世界歷史密不可分,因身處殖民主義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貿易發展等世界大事的風眼位。由行會召集人陳智思擔任主席的地方志中心執行委員會,就強調《香港志》編纂工作由專家及學者主導,當中包括曾編寫通識科參考書《簡明香港史》的港史專家劉蜀永,務求呈現全面的史料,做到「述而不論」,作為港人認識香港歷史的指南。

教育局去年年底提出改革通識科,精簡課程架構;而中史及世史科亦醞釀改革,加入更多香港元素。《香港志》記述範圍由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活動至第五屆特區政府成立,涵蓋自然、經濟、文化、社會、政治、人物等,亦能讓讀者了解香港與內地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好配合中學通識、中史及世史科的發展需要,作為學生的重要參考書,奠定年輕人香港史觀的根基。

寄望《香港志》的編修,能匡正世道人心,讓港人鑑古知今,好好了解香港成為中、西方文化匯聚之處、內地與外國貿易轉口港等歷史的來龍去脈,更深切體會當下中美角力中香港的特殊處境、理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歷史機遇,亦為香港作為內地與西方交流、衝突和融合的平台角色作出貢獻。

朱兆麟 黃展瑋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