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邦 - 基弗的艺术教育|视艺师语

2024-08-22 12:28

陈伟邦 - 基弗的艺术教育|视艺师语
陈伟邦 - 基弗的艺术教育|视艺师语

在美国修读硕士最后的一年,有幸在费城艺术馆看到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回顾展。当时年轻,从未看过这么大型的展览,对我创作的冲击十分之大。

基弗是德国画家、雕塑家,曾师从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与彼得·德雷尔(Peter Dreher)。基弗的作品媒介包括稻草、粉煤灰、黏土、铅、虫胶等。犹太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诗歌也在他的作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甫进场,你就会被基弗的超巨型绘画所震慑。无论是描述德国战后颓垣败壁、焦土片片;或是坦克车驶过的痕迹、枯萎中的大禾田、火光熊熊被战火摧残中的死亡黑影,无不令你惊心动魄。基弗在作品中大胆反思,直接面对德国惨痛的过去,并提出了许多近代历史中有禁忌和争议的问题。纳粹是其作品的重要主题,如呼应策兰名作《死亡赋格》(Todesfuge)的稻草帆布油画《玛格丽特》。

此外,他的作品还大量涉及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宗教与神话人物,无怪艺术史家将基弗看作是新象徵主义(New symbolism)与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的代表。上世纪70年代横扫10多年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及普普艺术(Pop art),一时无两,但往往欠缺内容和只歌颂消费物质文明。在空洞与大众娱乐之外,突然在80年代出现这位划破长空的人道主义新星。

德国艺术向来都有极沉重的浪漫主义成分;浪漫主义特色是:反抗现实、反理性、反权威及崇尚自我追求理想。正如美国艺术史学家阿纳森(H.H. Arnason)的评价,基弗是「生长于德国第三帝国废墟中的画界诗人」。他耕耘着一度被「噤声」的德国战后历史,用更积极的战斗姿态,思考在人类生命中时间流逝和反省历史沉沦的意识。他的作品也因此同时显现出废墟的堆砌遗落之美和涅盘重生的震撼。

电邮:[email protected]


陈伟邦
作者为香港美术教育协会前执行委员,资深艺术设计学院高级讲师及前校长,香港本土艺术家。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4年8月22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陈家敏 - 师生同步 艺术传承|视艺师语

吴崇杰 - 跨学科与普及教育|视艺师语

吴崇杰 - 跨学科与普及教育|视艺师语

梁志芬 - 视艺课上的挫折教育|视艺师语

吴崇杰 - 难得的视艺交流|视艺师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