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湾区|珠江西岸 400、500年间的沧海桑田与建设改造

2024-08-08 14:00

沧海桑田,在大家的认知中,应该最少需要千年变幻吧。然而,在珠江西岸的佛山、顺德、江门、中山、珠海等市,这个巨变仅仅只在400、500年间。而由浅海变湿地、湿地变沙田的过程,其实我们的爷爷辈、父辈大都经历过。

珠江西岸的入海口之一(崖门水道)
珠江西岸的入海口之一(崖门水道)

史前的西、北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以狮子洋为界,东部是东江水系冲积的东江三角洲,比较平坦。西部是由北江、西江合力冲积的三角洲,面积要大过东部,但山峦起伏比较多。1.2万年至8千年前的时候,海面的上升,西、北江三角洲的低洼地区遭受海侵,除了一些丘陵,其他大都成了一片汪洋。

5,000年前的珠江西岸(中山、珠海地区,摄于中山博物馆)
5,000年前的珠江西岸(中山、珠海地区,摄于中山博物馆)

原始沼泽难耕种

珠江三角洲的古海湾,分布着很多江河的入海口,在珠江西岸最大的两个水系是西江和北江。两江以三水为顶,向南放射分流。分流的江水穿越古岛之间的台地,缓慢沉积成为沼泽。这些沼泽古人也尝试耕种,然而,这种原始耕种环境恶劣,遇到海潮,常常「波涛溢岸,淹没人舍,荡失苗稼,沉溺舟船」。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

筑堤围堰形成浅滩

到了宋代,大量移民南迁,在这些台地、沼泽上人为的修建堤围,束水归槽。让西江、北江的夹杂的泥沙和腐殖物质加速在区域内沉积,也让各个入海口向前延升形成新的浅滩、沙滩,完成浅海向陆地化的初步转变。

人为改造的西江大堤(三水段)
人为改造的西江大堤(三水段)
西江大堤(澎湃新闻图片)
西江大堤(澎湃新闻图片)

宋明间的大开发

过去沧海桑田的转换还有科学的分类:鱼游是海、鹤立是沙、种草后叫下则、种草5、6年后可莳(种植)田的叫做中则,可以用牛耕了就可以拍围成田了。人为极大的加速自然界的变化,在珠江西岸尤为重要,最终形成了今日珠江西岸的陆地。

中山的围田
中山的围田

桑园围建水利

北宋徽宗崇甯、大观年间(1102—1110年),洪水频发,广南路安抚使张朝栋牵头治理,开始了桑园围的建设。此后筑围造田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最高峰的明清时期,各个地区开始联手规划,联手建设,取得了改造自然的巨大成绩。

鹤山地区的桑园围
鹤山地区的桑园围
桑园围(百度图片)
桑园围(百度图片)

文:鸿文馆文化工作室、星岛中学学生报《S-FILE》编辑部;图片:星岛图片库
本文由鸿文馆文化工作室供稿,小白杨出版社策划。

相关文章: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