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备战世史科|世史精读笔记—冷战:重大危机及后续影响 柏林危机/古巴导弹/越战/苏联解体

2024-02-24 14:00

(右)1989 年 11 月 10 日,柏林围墙开放第二天,东柏林和西柏林的人们聚集在柏林围墙前。(左)美国总统甘乃迪于 1963 年 10 月 7 日签署《禁止核子试爆条约》。
(右)1989 年 11 月 10 日,柏林围墙开放第二天,东柏林和西柏林的人们聚集在柏林围墙前。(左)美国总统甘乃迪于 1963 年 10 月 7 日签署《禁止核子试爆条约》。

冷战:重大危机及后续影响

现胪列世史课题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冲突及为和平所作的努力」中,冷战期间各国的主要危机、行动、结果及影响研习重点,以帮助同学掌握本课题旨。

课题:二次大战后的主要冲突及为和平所作的努力──超级大国的对抗与关系缓和

柏林危机(1961年)

  • 1949-1961年间:大批东德人民逃往西柏林,再转往西德及其他地方
  • 1961年:苏联指示东德封锁东、西柏林接壤的边界及兴建围墙,将西柏林与东德完全分隔
  • 美、苏两国派遣坦克前往东、西柏林边境,不过双方最终撤走坦克
  • 危机使美、苏关系更加恶劣:苏联撕毁与美国的核武限制协议,恢复核试,两个超级大国展开新一轮核武竞赛
    今日仍未拆除的一段柏林围墙上画满了涂鸦。相片摄于2019年。
    今日仍未拆除的一段柏林围墙上画满了涂鸦。相片摄于2019年。

相关解说: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 1962年:苏联秘密在古巴部署导弹,射程覆盖美国的主要城市
  • 美国总统甘乃迪下令海上封锁古巴,并要求苏联撤走在当地部署的导弹
  • 美、苏一度拒绝让步,不过最后达成妥协: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撤走导弹;甘乃迪解除封锁、承诺日后不入侵古巴,并同意撤走在土耳其部署的导弹
  • 古巴导弹危机一度将世界推向核战边缘
  • 危机过后,美、苏同意设立直接联络的通讯系统(美苏热线),以方便两国领袖商讨事务,避免再次爆发严重冲突

相关解说:

相关文章:DSE备战世史科|世史精读笔记—冷战成因、发展及特点以及二十世纪期间的美、苏(俄)关系

美国正式参与越战(1965-1973年)

  • 1961年:越战爆发,由南越(亲西方)对抗北越(奉行共产主义)及越共(共产主义者在南越成立)
  • 1965年:美国开始增兵协助南越,但未能击败获中、苏两国支持的越共与北越
  • 1973年:停火协议达成,美国逐步撤军
  • 1975年:北越及越共击败南越,统一越南
  • 战争的结果反映共产势力进一步在亚洲蔓延
  • 战争的失利促使美国调整进取的武力围堵政策
  • 美国总统尼克逊寻求改善与苏联、中国的关系,这为1970年代的冷战缓和带来契机

相关解说:

戈巴卓夫改革(1985-1991年)

  • 1985年:戈巴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推行经济与政治改革,争取人民支持及维持管治
  • 「新思维」(经济改革):推动苏联由计划经济过渡至市场经济;节省支出,包括减少对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军事干预及财政支援
  • 「开放政策」(政治改革):引入自由、民主等新思想;增加政府透明度,并给予人民批评政府的自由;实行公开选举
  • 外交转变:改善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包括与美国举行多次高峰会
  • 对内影响:引入自由与民主思想,令苏联国内的反共声音骤起;苏共保守派认为戈巴卓夫的改革会导致共产世界崩溃,埋下1991年政变的伏线
  • 对外影响:冷战再次缓和;放宽对卫星国的控制,掀起当地追求民主及自由的浪潮,触发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1989-1991年)

  • 1988年:戈巴卓夫宣布放弃控制东欧共产国家,并撤走驻军,又容许她们自行选择政治及经济制度
  • 1989-1991年间:东欧共产党相继于选举落败,各国其后改行民主制度
  • 1990年:东德与西德统一
  • 1991年:华沙公约组织宣告解散
  • 东欧政局出现剧变,多国实现独立自主,不再受苏联控制

相关解说:

苏联解体(1991年)

  • 戈巴卓夫推行新改革,以应对境内分离运动,但无阻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
  • 1991年8月:「八月政变」发生,苏共保守派软禁戈巴卓夫,但政变于两天后以失败告终
  • 八月政变加速了苏联的瓦解:人民批评苏共的内部斗争,亦对戈巴卓夫失去信任;叶利钦禁止苏共在俄罗斯活动;更多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
  • 1991年12月8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部分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正式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
  • 1991年12月25日:戈巴卓夫辞去苏联总统之职,苏联解体
  • 作为共产主义阵营领袖的苏联正式解体,标志冷战和平结束

相关解说:

文:雅集出版社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