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文科范文赏析|词三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秋情〉〈青玉案.元夕〉借景寄意 宋词三家大手笔

2024-02-12 14:00

词三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秋情〉〈青玉案.元夕〉

【题解】

词是一种文学形式,配合音乐填写而成,可以歌唱,为诗的别体,兴起于唐,大盛于宋代。宋词为一代文学之胜,与唐诗双峰并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奇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声声慢.秋情〉﹙李清照﹚、〈青玉案.元夕〉﹙辛弃疾﹚,都是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原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声声慢 秋情 李清照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介绍】

左起: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左起: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诗、文、书法、绘画兼擅,是艺术通才。其诗文表现达观放任的心境。

李清照﹙1085-1155﹚,自号易安居士,齐州﹙今山东济南﹚人。早年生活优裕,前期词作多涉闺情相思,南渡后所作多悲叹身世,格调低回伤感、凄苦深沉,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将相之才却未展其用,一腔忠愤寄于笔底。词风激昂豪迈,为南宋豪放词代表人物。

【内容分析】

壮阔江山 豪放新风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借景怀古之作,表达对昔日英雄人物的缅怀、敬仰之情,同时又抒发「人生如梦」之感,排解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抑郁心绪。上阕重在写景,起笔即展现出一幅磅礴恢弘的时空画面,大江东流浩浩荡荡,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词人明知自己所游之地并非三国「赤壁之战」的战场,仍假托传说来抒发感怀。眼看峭壁直耸云天,惊涛拍击江岸,激浪如千万堆的白雪,不由兴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由眼前之景联想当年的周瑜,娶得绝代佳人小乔,英姿奋发,豪情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战船便灰飞烟灭,好一副英雄气派。反观今日自身,神游故地,怎能不自笑多情善感?如今头发已花白,人生真是一场梦啊!且洒上一杯酒祭奠江中之月。

此作表现出作者在用世与避世上的思想矛盾,有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理想,又有年华老去、事业无成的现实感怀,内容虚﹙历史﹚实﹙眼前﹚结合,笔法概括与特写相结合,很好地将对立的思想、情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意境壮阔而深沉。苏轼在词艺上不拘格套,开拓词的境界,一扫前人流连光景、吟风弄月之旧貌,此作即为其豪放词风的代表。

悲秋之作 婉约代表

〈声声慢.秋情〉是李清照晚年之作,抒发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哀愁,文浅情深。丈夫赵明诚亡故,金石书画散失,词人孑然独处,怅惘无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十四个叠字,将无端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暖时凉的时节,最难调养身子,喝三两杯淡酒又怎能抵挡寒意?一行大雁飞过,更让人伤怀,皆因都是旧时相识。雁有「征鸿」传书之说,词人曾在给赵明诚的词中以之寄意。词的上片写怅望秋空,表现寻觅无着的愁绪;下片回望自家庭院,写出无心摘花的郁闷。菊花满园,「憔悴损」,貌似说花,实则自况。花已憔悴何堪再摘?冷冷清清地守在窗边,独自一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点点滴滴。这般光景,怎是一个「愁」字可以形容!

此作写眼前景、身边事,信手拈来,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着实是千古绝调。作者触景生情,又缘情写景,委婉、细腻地抒发出复杂的内心感情,尽显化抽象为具象的意象营造之功。这首词语言浅白,近乎口语,充分体现不假雕饰的本色。好一首悲秋之作,传诵千年而不衰,于今读来仍动人心弦。

众里寻他 别有寄托

〈青玉案.元夕〉借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表现自甘寂寞,不附合流俗的心志,别有寄托,一如梁启超的评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词的上片描述满城灯火、游人如鲫、彻底歌舞的景象。一下笔就用了夸张的比喻,「花千树」、「星如雨」,形容灯火之盛。「宝马雕车」驰过,散发一路香风;悦耳的箫声在夜空中回荡,月亮西沉,仍到处是鱼龙灯舞。下片描述观赏灯饰的女子,反衬「幽独」的意中人。打扮入时女子,佩戴蛾儿、雪柳、黄金缕之类的饰物,笑语盈盈,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前走过。词人「众里寻他千百度」,都没能找到,一回头却在灯火稀落的僻静处看到「那人」。这一幕意味深长,「她」是理想的化身,是作者孤独情怀的自我投射,宁固其穷、不改其节的品质就在其中。

此作的一大特色是衬托对比,以火树银花反衬灯火阑珊,以俗众的热闹衬佳人的幽独,寄寓深刻,可谓一个画面胜过千言万语。

诗文贵在一个「寓」﹙隐喻﹚字,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都是词中圣手,深得此创作要领,上述三首词作皆借景寄意、融情于景,体现的是同一种艺术襟怀与门道。

撰文:蔡益怀
笔名南山,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作家、文学评论家,长年在专上学院任教「创意写作」及「中文写作」等课程。

相关文章: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