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备战中文科|卷二「写作能力」高分三式起笔法 教你下笔如有神

2024-02-13 14:00

三式起笔法

文凭试中文科卷二「写作能力」是考生感到最困扰的试卷之一,因为不是每日反覆练习,或者文章写得愈长,就可以取得高分,当中必须掌握好的写作技巧。卷二是考核写作能力,其中以「内容」最重要,占分高达四十分,不过,就算有好的内容,如何立即轻舒素袖,下笔如有神?好的开首便至关重要,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今日小鱼老师就带大家从三篇精选名作,看看古代文人怎样匠心独运、巧用「白描」、「夸张」及「衬托」三种手法,落笔写下第一段,奠定好的开始。

第一式 善用白描

文凭试中文科「十二篇指定范文」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录)是最长一篇,仔细记述了两位赵国良臣的高风亮节。太史公是怎样开始这篇传奇的呢?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老实说,只是一段平淡的客观叙述而已,廉颇是良将,以勇气闻名;至于蔺相如,明明是本篇主角,却只有三句介绍,纯提及他是「舍人」出身。可是,接下来赵王接获秦王来信要求交换和氏璧,赵国陷入两难之际,缪贤向赵王推荐门客蔺相如,于是便有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的美谈,蔺相如以过人的勇气、灵敏的头脑,保全赵国的尊严,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列廉颇之右」。   

故事来到尾声,读者忽然便明白了开首的用意:廉颇一直「以勇气闻于诸侯」, 换来上卿的地位,如今居然被一个只懂 「口舌为劳」的平凡人赶过头来,自然心有不甘了。「负荆请罪」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廉颇后来知道蔺相如以国事为重,不想与自己冲突,深感羞愧,背着荆条向蔺相如道歉。蔺相如容人雅量固然值得欣赏,但文章开首所述的这位「赵之良将」,居然痛改前非,放下尊严诚心认错,展现出另一种难得的「勇气」。   

开好一个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承接、发展、转折和呼应,就像蔺相如出身平庸,却能崭露头角,成就 不平凡的人生下半场;又像廉颇,以勇气始,经经历反思,终获「新的勇气」。

第二式 善用夸张

「阿房宫」本是秦始皇的宫殿,楚汉相争时被项羽一把火烧光了。千年后,唐朝的杜牧却凭空写了一篇〈阿房宫赋〉,所为何事?原来杜牧所处的时代局势纷乱,内忧兼逢外患,但皇帝依然建造宫室,纵情享乐。杜牧于是以「阿房宫」来借古讽今,警惕时人。

这篇作品的开端甚为精采,首四句更广为传诵: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相比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平铺直叙,〈阿房宫赋〉的开首如何用笔精奇?首四句每句三字, 连续用了四个短促的入声字—— 「毕」、「一」、「兀」和「出」,营造气势,更把历史凝聚在短短十二字之中:六国破灭了(毕), 秦一统天下了(一);始皇命令砍光蜀山的树(兀), 然后阿房宫便横空出世(出)。之后他接续运用时间空间上的夸张手法,不仅写出了阿房宫规模宏大,更明示了秦皇挥霍、擅权而不恤民命。

接下来,杜牧在其后段落,细写皇宫内的奢华生活和华丽陈设,然后历史推移,秦末民变,这么一座皇宫,转眼间便「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了。全文结尾,杜牧转描 写、记叙为议论,灭秦的其实是秦国自己,华美的阿房宫只代表了君王的暴虐和世人的悲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完成了本文借古讽今的旨趣。阿房宫已不复见;杜牧的笔力和仁心,却历久弥新。

第三式 善用衬托

苏轼有一位朋友李公择,年少时在僧房读书,留下九千馀卷,供后人随意取阅。李公择请苏轼写一篇文章,为这「李氏山房」留作纪念,鼓励世人勤学惜书。 李氏一番好意,原应嘉许,但这个主题要写得好而不落俗套,就得花点心思了。苏轼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这样的: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一开始并不是写书,而是写象牙、犀角等珍宝,这些宝物有价值却不实用;但实用的东西如木材、杂粮等,却会愈用愈少。有甚么东西,既珍贵又悦目,用完又不会失去的呢?就是书本了!   

这段开首,设想巧妙,形象鲜明,语气平缓而坚定,肯定了书本和读书的价值。他并没有一开始便赞扬李公择藏书丰富,这样起笔好像流于私人之间的恭维;他也没有一开始便像道学家般教诲读者读书重要,这样起笔也流于呆滞。他想到先用几种实物作亲托,带出了书本「人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独特价值。

接下来的第二段,苏轼记述古人读书不易,「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每一代的饱学之士,都靠读书,而要读书,就得寻访书本,寻得了,不惜花费巨大时间心力手抄记录,就像前文所述的象牙、犀角般珍惜。   

文章第三段,苏轼始记述撰文由来:我的朋友李公择,年少时读书于庐 山下的僧舍;离开时,把藏书九千多卷都留给后人:「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苏轼最后藉此表扬李氏的无私,亦劝勉后进珍惜读书机会。   

与杜牧一样,苏轼把主旨留在最后才说,采用新鲜手法来为文章作开首,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撰文:小鱼老师 任教中文科及通识教育科十馀年,香港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硕士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