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崇杰 - 传统文化的传承|视艺师语

2023-09-28 17:30

21世纪视艺教育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新世代,面对数码科技的冲击,讲求技巧的教学方法已不可一成不变,在另一方面亦要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今天的校本课程多样化,无论是STEAM或是文化传承等课题都融入在教学上。近日有机构推出一连串培训课程,如赛马会「传.创」非遗教育计划、教育大学的「非遗进校园」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香港教师培训计划等。该等计划皆旨在协助老师将文化遗产教育融入在教学上,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深入研习相关活动,亦鼓励教师们提交教案以互相交流学习。

时近中秋节,各区都有花灯布置,在习俗上大家都会庆团圆、齐赏月、提花灯和吃月饼。昔日中秋花灯都是传统扎作的,充满浓厚的民俗色彩,但近年市面上贩卖的多是吹气塑胶制成品,或是工业用铁线焊接而成的。

花灯扎作技艺既为中国传统民俗手工艺,亦已被列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内。往年中秋花灯设计是每年学校活动中的重点项目,学生从中学习运用视觉艺术元素来设计造型及结合扎作技巧,利用竹篾、藤芯或手工铁线等为骨架;以纱纸、玻璃纸、蜡光纸或绢布等为裱材,通过制作骨架、装灯、糊裱及彩绘等工序完成一盏精美的花灯。在跨学科学习情境下,学生亦可加入机械操作或利用物理现象创作一盏会动的走马灯。

花灯扎作常见于中秋节庆外,亦用于新春元宵佳节及新界围村添丁点灯庆典上,而点灯仪式上用的则以「宫灯」造型为主。扎作技艺大致分为用于节日庆典、装饰扎作和丧葬祭祀等,常见的产品有狮头、龙头、麒麟、花炮、纸扎品等,另亦有花牌和火龙扎作等。

综合而言,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扎作技艺作为传统民俗工艺,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而背负不同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在既有基础下融入新科技,望能成为可持续发展和得以传承下去。电邮:[email protected]


吴崇杰
作者为香港美术教育协会执委会成员、社区导师及香港艺术发展局审批员(艺术教育)。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9月28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朱启文、杨子琳 - 我们的暑期作业|视艺师语

刘莹 - 真诚乃文艺工作者的条件|视艺师语

陈伟邦 - 留法三剑侠:朱德群之苦行绝艺|视艺师语

梁志芬 - 美术比赛能否让学生得益?|视艺师语

陈伟邦 - 林风眠的艺术贡献|视艺师语


订阅《星岛校园报》连环送学习天书及网上练习,立即浏览了解详情:bit.ly/BTSEP2023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