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经论学|学习的沙石 有益的困境
2022-09-16 12:04
二○一○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Daniel Oppenheimer做了一个实验,他将学生分为两组,让他们阅读一篇介绍虚构物种的文章。第一组同学阅读的是以又大又清晰字体印刷出来的册子,第二组同学阅读的则是用较小及灰白不清字体印刷出来的册子。他们只阅读九十秒,之后就会做一些与此毫无关系的任务,最后再进行测试,看看他们的记忆情况。
你认为哪一组同学能记到最多的文章内容呢?是否阅读清晰字体的那一组记得较多呢?
答案恰恰相反,是阅读字体较难看的那一组记得较多。他们在接受记忆测试时,答错的题目较第一组同学少一半以上。Daniel Oppenheimer其后再进行另一个类近的实验(提供易读的笔记和影印时上下摇动、字体模糊的笔记予两组学生),获得的结果与第一个实验相同。
大家或许会感到奇怪,为何阅读一些难看的笔记反而会令这些学生的学习(这里是指记忆)成效更高呢?这或许可以运用由教育专家Robert A. Bjork提倡的现象——有益的困境(Desirable Difficulty)来解释。该现象指出,相比起无垢的学习环境,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沙沙石石(困难、挑战),有时反会令他们多动脑筋,印象更为深刻,学习成效不跌反升。
说到这里,老师读者或许会质疑:「你是否说我要刻意印刷一些难看的笔记给学生?」笔者并无此意,因为实际操作上,每位同学的接纳程度都不同。若然某同学的学习动机已不高,那添加的阻碍(难看的笔记),可能会令他索性放弃。
这里想指出的是,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别想着通过铺平前路,为子女学生去除前面的所有杂草,就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最佳方法。藉着面对不完美的情况,在旁点拨提醒,或许是另一个让他们成长和学习得更好的方法。
冯汉贤
作者为中学副校长、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奖教师、课程发展议会学习领域委员。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9月16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图: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