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友智库|在地教育的实施策略及反思

2022-08-30 12:34

在地教育旨在让教师发掘在地社区丰富的教育素材(如社区问题、居民需要等),提升学生对社区的认识和归属感。同时,在地教育也能为跨学科课程提供广阔的协作空间,让学生从中发展共通能力和核心素养。然而,学校很多时候都忽略在地教育的价值,致使学生未能藉此认识社区,发展关心社区、服务社群的意识。本学年,笔者尝试于中一级推动在地教育融入STEAM课程(河水污染、野鸽滋扰),盼望学生加深对所在社区的认识。在实施时,笔者采取不同策略:

一、主题式教学:基于社区存有不同问题,笔者先按原有课程的教学需要,选取某个适切的社区议题,如河水污染、野鸽滋扰等,之后才设计教学单元。

二、跨学科教学:以河水净化教学为例,为确保学生能从多角度探究社区问题,笔者把各学科知识融入其中,如地理(河流分布)、生物(河川生物多样性)、科学(净化污水原理)、语文(撰写考察报告)、科技(运用科技解决水污染问题)等,这种教学模式有利学生发展多角度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探究与实作:我们可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的机会,让他们以研发成品来呈现学习成果,如发明净化系统改善河水污染问题、研发智能装置驱赶野鸽等,这能使学生活学活用,而非只停留于学习理论的层次。

四、与在地社区组织合作:若能争取区议会、地区社团等组织支持在地教育,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必定大大增加。

五、广邀有心人协作:我们可邀请不同学科的同工合作,以达至事半功倍之效。

在完成课程后,笔者发现学生能提升学习兴趣、加深对社区问题的认识,并运用不同知识去解决问题。最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终于学会主动探究自己的社区,理解居民的处境,建构爱己、爱人、爱家、爱国、爱世界的意识,发挥「心系天下」的人文精神。笔者认为这正是教育最美丽之处。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我们未能争取在地社区组织的协助,致使学生未能更深入认识预设的社区问题。未来,我们会尝试动员地区组织协助,一起开创在地教育美丽的新世界。

电邮:[email protected]


吴善挥
本栏由学友社学友智库专家及嘉宾轮流撰文,交流学与教经验;本文作者为中学中国语文科教师。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8月30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学友智库|毅恒之星 发放光芒

学友智库|又是一年毕业季

学友智库|教育回应香港社会变化

学友智库|演唱会舞台与花巧式学与教

学友智库|寓教于乐 陪伴同行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