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之3岁定80?】成就尖子的关键——建立孩子的「拥有感」

2021-05-03 10:50

作为教育企业家并从事教育十多年,我对于「理想教育」的概念和看法不断演变。近年成为两孩之母,我更经常思考「三岁定八十」这个概念,并探讨是否所有特质皆是「三岁定八十」呢?我希望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想,期望和每一位父母一起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和将来做好准备。

过去十二年,我联合创立的ARCH Education协助逾千名学生成功考入牛津、剑桥、常春藤盟校等全球顶尖学府。近年加入周大福教育集团与不少教育领袖及家长交流,大家会问专业的升学策略、卓越的教学能力,以及独特的准备课程等,是引领众多学生成功入读顶尖学府的关键吗?坦白而言,除了以上种种,大前提是先要令学生具备一份「拥有感」(sense of ownership)。

拥有决策和主导权

「拥有感」与责任感并非相同,我所提出的「拥有感」是指学生对属于自己的事情有一份着紧的心,并且会渴望拥有其决策和主导权,这是成功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特质。但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即使成绩优异的学生,都并不一定具备此特质,因此我与学生作升学辅导前,必先探讨个中原因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拥有感」,从而令他们自发地向目标迈进。

我留意到很多青少年在报读大学学科时,因家长经常从旁灌输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系,致令他们极度抗拒、甚至放弃学习,结果令成绩大倒退;更甚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陷入两难局面,得不偿失。如何才能逆转以上局面?

数年前,我与一位希望报读剑桥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会面,因其父亲坚持要她修读法律系,令情况僵持不下。我与她探讨兴趣和想法,再谈及两个学科之间的应用和共通之处,并为她安排课堂,深入了解两科的课程大纲及课题,以及将来的工作选择。经过数月的研讨和辅导,最后该学生欣然地选择了法律系,并考进剑桥大学。

就以上个案为例,家长在向子女提供选择前,必须先了解他们的想法,继而协助他们分析成因和后果、喜好和厌恶,优先次序及原因。为孩子建立自己的「拥有感」,令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备受尊重才是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你会发现孩子的最后决定通常与父母认为最好的选择是一致的。如果选择不同,父母需要取舍,到底你是否希望孩子踏上你所决定的道路,例如让孩子成为医科生,然而最后却因难以适应,无法顺利毕业或于毕业后毅然转行,白白浪费六年青春?还是你愿意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在大学选读自己心仪学科,尽展所长,毕业后寻找一份乐在其中的工作?

引导孩子作出批判思考

那么「拥有感」应该何时开始培养?其实我们与生俱来拥有强烈的「拥有感」,例如婴儿尝试维护自己的空间,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或被有趣的事物(如动物)吸引而不想让父母取走其所爱之物。但当婴儿日渐长大,父母会开始提供各方面的指引,例如为他们计画不同的行程,作出大大小小的决定,例如穿衣、参加兴趣班、融入不同的社交圈子等,令孩子们渐渐地失去与生俱来的「拥有感」。因此,父母应该在提供指引和辅助,教导是非对错,以及保留孩子「拥有感」的三者之间巧妙地取得平衡。

例如当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在公众场合哭泣,要求购买某件玩具,家长可以尝试给予孩子选择,让他们在规范下建立「拥有感」。选择一:你可以得到这件玩具,但必须放弃家中一件喜爱的玩具并将其捐出;选择二:如果不购买这件玩具,回家后可以观看十分钟喜爱的卡通片。这个情况下,你通常会发现孩子能作出正确的决定,并与你的期望相符。话虽如此,善用这种技巧的关键在于,父母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最终喜好和厌恶,并要坚持履行承诺。如果孩子坚持购买新玩具,你需要重申并展示这个选择的后果,即是把家中喜爱的玩具藏起一段时间,足够令他印象深刻。

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尝试提供半指引式的决策,将决定权留给孩子,从而培养他们的「拥有感」。如果你想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决定,可以在指引中提供不同的选择。透过引导、鼓励或善诱孩子作出批判思考,衡量各种风险,最后作出决定。

我相信「拥有感」是其中一项成就孩子的特质,透过从小的训练,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有裨益。往后,我将会继续分享其他教育发展的内容,与家长一起研学探究。

马贤慧
周大福教育集团首席策略官及ARCH Education合夥创办人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5月3日教育版「优质教育『+』之3岁定80?」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