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价值教育从生活学习开展
2021-03-09 10:45
价值观是个人用以对事物真假善恶的判断,是人对生活、生命及个人发展的一种潜在选择依据。价值素养营塑人生观和世界观,无形驱动人心内在的意志力和情感,外显于行为说话及情意表达。存在往往决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素养由生活过程情感的触动、意义内化、行为实践和说话表述所塑造。人要成为参天大树、社会栋梁,必须具备对社会及家国深厚的情怀和高远的视野,那需要一个生活中「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长期锻炼。修齐治平道出一个千载不变的价值塑建历程。
二战后出生与成长的香港新生代,价值素养存在多元因素形塑所影响。生活在国际前沿的大都会,由于历史的因素,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才较着意公民意识的培养。九七香港虽然回归,港人仍广受固有冷战思维和文革历史影响。生活在高度经济发达地区快半个世纪,贫富差距奇高,既得利益的后代,倾向追求自我实现。
相对于从沉寂百多年低谷、农业文明崛兴的内地,依仗全民刻苦寻路,最终走向改革开放,成功跨越,跃进现代化。港人由奢入俭,内地由俭入奢,拉大了两地人们思维及价值的落差。当中最为迷失的是年轻人,对身分认知和角色的混淆,造成回归以来,社会动荡其中源头。
宏观大局变化不及生活习惯养成。战后出生的父母与社会经济上升时期同步,生机处处,生活忙碌。双职父母多聘用佣人代劳,子女获得物质照顾,却错失家庭事务的参与,欠缺投入共建美好家园的拥有感和成就感。学生生命宝贵,社会和学校以孩子为中心,问责和成效为本,削减孩子成长的责任和承担机会。学校清洁和校园管理由成人包办,孩子真正务实参与的机会不多。因此,学生在校园的身分只在读书,缺乏情意责任和承担感。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沉醉科幻梦想,生活自理和实践能力却不足。
战后港人后代多缺乏生活磨砺,习惯假手于人。自小缺失在家庭和学校承担角色,未从生活中深刻建构身分责任。参与才会感恩,感恩才获幸福感。未来价值教育,当刻意从生活学习开展。
电邮:[email protected]
梁丽婵
作者为学友社理事会理事及资深教育工作者,专注学与教成效及课程设计等研究。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3月9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