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枢纽 不应只看排名

2024-10-12 00:00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日前发表2025年世界大学排名,本港有5间大学打入头百大,当中中大(44位)、城大(80位)及理大(84位)的排名都较去年上升,排名最前的港大(35位)维持不变,科大微跌两位后仍然排第66位,总体质量成绩仅次于美国、英国和中国内地,成绩实属斐然,为特区政府致力将香港发展成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工作打下强心针。
教育产业化指标化惹疑虑

就在有关消息公布翌日举行的一个教育论坛上,多位本地大学校长都对类似的大学国际排名,及至香港的整体专上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质疑和忧虑,很值得教育局以至所有特区官员细心聆听。

其中港大校长张翔强调,排名高不一定等于教学及研究质素卓越,本港大学发展正面临不少挑战,包括人工智能AI对人类知识与教育的冲击,如何在融入国家发展与维持香港的国际性、独特性之间取得平衡等等。

理大校长滕锦光则讲得更白,直指政府于本学年起将大学非本地学生比例提高至四成,惟实际上大部分非本地生均来自内地,「不算国际性」。另一问题是连同学费与住宿等开支,在香港读大学可能比留学英美更贵,建议可为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提供贷款,相信他们可在毕业后5至10年完成还款,并有助留住这批人才继续在港发展。

教大校长李子建和恒大校长何顺文,不约而同对大学教育越趋产业化、指标化和单一化表示质疑,大学因市场压力而倾斜短期商业效益,包括一窝蜂发展创新科技,忽略了人文应用科学,认为政府及社会各界都不应过分侧重有关国际排名。

事实上,本港的大学为了争取更高的国际排名和更多的政府资助,过去十馀年越趋重理而轻文,重研究而轻教学,尤其是较易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但其题材与研究成果,却往往与本港和国家的发展所需脱节。而随着本地适龄学生减少,部分大学和学系为了争夺有限的本地尖子而各出其谋,并争相开办和吹捧最受家长欢迎的所谓「神科」,形成恶性竞争和过度单一化发展。

住宿开支高昂,加上近年的国际政治环境,导致内地生比例持续上升,除了影响大学的国际化形象,亦间接带来越揭越多的假学历和「黑中介问题」,对香港高等教育的质素水平与公信力都构成威胁,亦不利吸引更多真正优秀的海外学生来港。
须严打假学历 优化学费架构

要有效推动香港专上教育的健康、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望超英赶美的国际教育枢纽,政府必须加强其角色与投入,包括通过政策措施与资源分配,引导各大学加强协作,促进共用资源优势互补,鼓励良性竞争和错峰发展。

在招收非本地学生方面,同样要增加政府的参与,包括统筹及支援各大学进行海外宣传推广,促进院校资讯互通及与内地当局联手严打假学历,以及优化现有的学费架构和各个奖学金计划,一方面吸引更多个人能力优秀但财政能力较弱的海外学生,一方面希望做到以非本地生收入补贴本地生学费。

此外,适逢香港楼市回软,已有本地大学自行跟发展商合作,将一些私人物业改作学生宿舍,但并非所有大学都具备所需的财力和规模。这方面政府也可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协助吸纳在短中期供应过剩的酒店、住宅以至写字楼物业,作为学生宿舍及大学扩展用途。此举不但有助大学招收更多非本地生,住得较远的本地学生也能受惠,对疲弱的物业市场亦起到支持作用,一举多得。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