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涌港诚可喜 廉洁核心价值须守护

2024-06-07 00:00

过去一年多了人才来港,近日盛传有人不惜走后门,冀为子女在心仪学校取得入学资格,消息引起社会关注。然而,相信事件仅属个别例子,但也应让大家提高警觉,有必要对新来港人士和公众加强反贪法例宣传,须守护廉洁核心价值。
走后门陋习难立足香港

本港在疫后出现人才荒,政府推出多项抢人才计划,截至4月底共收到29万份申请,近18万宗获批,逾12万人已抵港,当中最受欢迎的高才通计划获批达6.5万宗,其中5.1万人已抵港,若连同随行的受养人,数目已超逾10万人。这些人才计划为香港带来很多好处,除了填补因移民潮对创科、金融、商贸行业造成的空缺外,人才大多正值壮年,加上随行约7万名受养人,为本港日益老化的人口增添活力,也让收生不足的学校补充生源,缓解杀校危机。

新来港人才均着紧子女的教育,希望能安排子女入读传统名校。近日有消息指,有人才家长为促成子女入读心仪学校,向校方送红包,正如立法会议员兼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会会长尚海龙所言,这是个别事件,呼吁公众切勿以偏概全,也不要因此标签新来港人士。

送红包议题再次引起全城关注,因之前本港曾发生多宗新来港人士涉嫌向公职人员行贿被控案件,包括有初来乍到的内地妇人为了让儿子进入官立小学,不惜向校长塞2万元红包;有新移民向运输署考牌官塞红包以换取路试及格,以及有内地研究生行贿大学导师,结果统统被裁定罪成而入狱。

这个现象偶有发生,一定程度与内地人的文化思维有关。在内地,找关系走后门、送礼、送红包是很普遍现象,不少人认为这是「潜规则」,若不这样做,事情便难以办得成。个别新来港人士以为入读名校存在「潜规则」,选择走捷径。

然而,这种「潜规则」在香港行不通的,因香港在1974年之前也曾遭贪污折腾得民不聊生,廉政公署成立后成功打大老虎,起了震慑作用,又积极推广廉洁守法精神,经过几代人努力,才成功建立今天廉洁社会,并成为本港核心价值。不管公私营机构的职员,都培养出对贪污零容忍的态度,加上各机构办事均规定要按指引和程序行事,绝不能收取任何红包,若有人作出行贿,不管行贿金额多寡,必须向廉署举报。大家意识到廉洁社会得来不易,均珍惜和守护这核心价值,绝不容被送红包这股歪风腐蚀。
向抵港人才多发放反贪讯息

新来港人士送红包陋习时有所闻,凸显两地文化差异问题,故当局对这些人士加强宣传教育,责无旁贷。在这方面工作,廉署和劳福局有必要加大力度,向抵港的内地人才宣传香港的反贪法例,让其知道香港是一个有规有矩的廉洁社会,行贿走捷径只会适得其反,招致牢狱之灾,并列举过往因送红包而入狱的个案,让其明白无知、不熟悉香港反贪法律绝不是逃避刑责的藉口,从而改变过往陋习,抵港后做个廉洁奉公市民。

同时,相关持份者也要顾及新抵港人才不熟悉香港法律的事实,多举办一些座谈会,或在相关团体的社交平台上,发放反贪法例讯息,提醒他们在求职、开立银行户口、安排子女入学时,均须依足本地相关机构的程序申请,绝不能夹附红包或礼物。学校在插班申请表章程和学校网站上,应以显眼字眼标明防止贿赂讯息,让新抵港人才不会掉以轻心。送红包歪风不可长,不管是新来港人才抑或市民,均须向红包说不。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