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翁有心事公院此路不「通」

2023-12-10 00:00

的士司机谢先生指,约10年前发现3条冠状动脉中2条有问题,惟苦于治疗费高昂一直未做「通波仔」手术。
的士司机谢先生指,约10年前发现3条冠状动脉中2条有问题,惟苦于治疗费高昂一直未做「通波仔」手术。

冠状动脉心脏病(冠心病)在本港十分普遍,若有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堵塞,随时命悬一线。任职的士司机的谢先生约于10年前发现在3条冠状动脉中,有1条已「塞了7成」,另1条亦「塞咗一半」。私家医院建议他「通波仔」免除后患,惟他考虑到手术费不菲,决定转向公立医院求医。岂料多年来,公院医生一直只采用药物控制策略,并未安排他入「手术队」。他曾追问其在公院的主诊医生,为何其建议与私院截然不同,「佢答得好文雅,话在医学角度(我)是需要通波仔,但在香港医疗制度下就未使通住。」 

现年70岁的谢先生每年均会定期验血,约10多年前一次检查中发现血压突然飙高,随即按私家医生建议,接受磁力共振检查,结果3大冠状动脉仅得1条正常,「私院看了报告,建议我通波仔(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一问才知手术费差不多要20万元,实在负担不起,没法子只能取了转介信去公院排期。」

不过,谢先生在公院却未能进入轮候「通波仔」的队伍,需先接受药物治疗。此后,谢先生一直服用薄血药、降胆固醇及降血压类药物,每次在心脏科覆诊仅量血压及问症,「次次都是问有无心口痛等病徵,取药后便了事。」直至1年后,他被安排接受电脑扫描,因发现患鼻窦炎及喉咙「有粒泡」,再被转介至其他公院,「新界东联网所有医院我去匀晒,后来又再转去老人科。」
医生建议服药  「坑渠塞满都可去水」

谢坦言,自知「心有事」,一直提心吊胆,外出必随身携带「脷底丸」(即纾缓心绞痛药物),亦困惑公院的治疗建议为何与私院完全不同。他说:「问过公院心脏科点解,医生用坑渠来比喻,称坑渠塞到满还是可以去水。」医护人员更「讲故事」,称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2009年心脏病发时,也是晕倒后才送入公院「通波仔」,「高级公务员也不会有优待。」

惟随着年龄增长,危机显现。至2020年时,谢先生不时突出现心跳加速、心口「乸住痛」迹象,每次持续10多秒,即不敢怠慢往急症室求诊,但医生却说他没问题,认为他可能是心理作用。
屡现心口痛  反被指病情稳定

他回想,自从知道血管出问题后,已戒烟戒酒,定时服药,每周量血压的数值亦正常,「曾问公院为何不再为我照磁力共振,确认3条冠状动脉的现况,但医生指他病情稳定,要排很长时间,反建议写转介信给他到私院进行。」

对于未来的治疗路向,谢先生指公院心脏科已为他「close file」,促他若有不妥才到急症室。其家人近日曾讨论应否返回内地「通波仔」,他坦言,对内地医生的信心不大,「但现在看到深圳口岸全部都乾乾净净,已经改观。」

医管局回覆指,近年每年平均处理逾2万宗冠心病新症,年均进行约7000宗「通波仔」及约500宗「搭桥」(冠状动脉绕道)手术。医管局专科门诊亦会就新转介个案实施分流,若轮候期间病人的状况有变,可返回所属专科门诊评估是否需将诊期提前,或可考虑到急症室求诊,但该局未有直接回应病人平均需轮候多久才能进行「通波仔」手术。被问到血管需「几成塞」才会排期做手术,局方指「通波仔」及「搭桥」手术均有不适用情况,需由心脏科或心胸外科专科医生因应临床情况作决定。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