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结果」是「成功政策」的最好证明

2022-10-13 00:00

李光耀在他最后一本亲自执笔的书 (From Third World to the First, The Singapore Story 1965-1977)曾比较过他眼中香港和新加坡的发展。他和他的夫人一九五四年第一次踏足香港,停留了三天,除了形容香港是一个迷人城市之外,也留意到当年香港拥有中国内地涌入的大量企业人才,形容这是香港和台湾相对新加坡的绝大优势。一九六二年第二次到香港时,已经感觉香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新加坡。一九六五年新加坡独立之后,李光耀每年都访问香港,看看香港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九九二年七月彭定康上任前到访新加坡,李光耀在会面一小时之中,感到这位政客出身的最后一任总督正在回避问题,并已经知道彭定康将会提出的政制改革,会脱离英国外交部和中方已经达成的共识。香港失去了一九九七年的「政制发展直通车」后,一直未能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层面完全重回正轨。

特首李家超上任时,提出「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方针。七月初成立四个工作小组处理︰跨代贫穷、公营房屋、土地发展和地区事务;八月二十二日落实「共创明Teen计画」,九月二十六日果断放宽入境防疫措施等。政府的领导,得到商界和社会人士的广泛支持。特首认同「成功政策」的最好证明就是「成功的结果」,希望以务实的姿态和施政方针,带领香港走出含含糊糊、经济民生政治发展停滞不前,积压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的局面。

特首似乎特别关注跨代贫穷的问题。在谘询过程中,特别立项询问各界有关「栽培人才」的政策建议。我们的政策回应,首先假设特区政府坚持四个高层次目标︰教育、医疗、住屋机会平等和经济应为人民发展(并非只为企业发展)。「创新科技发展」和社会流动息息相关。未来经济发展有很大部分来自「创新科技发展」,这是所有成熟经济体系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内地的发展优势。新经济模式的主角不是财力,即「财务资本」;新的主角是无价无形的「知识资本」,即「人才资本」、「网络资本」和懂得把创新和科技组织和转化成为生意的「架构资本」。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没有「家底」、怀着「打工心态」的企业雇员往往不能颠覆市场。对成功的「渴求」是创业者的最大原动力。「创投资本」也不断在竞投和希望碰到和培养有潜力的创业团队和项目。
有扩大「创新科技定义」的需要

特首如果希望为打破跨代贫穷推出长远解决方案,就必须看准利用创新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有一个「钱追人才」的特性。特区政府有扩大「创新科技定义」的需要︰不应局限于支持STEM和「独角兽」。完善「创新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需要涵盖「软创新、软技术」。例如︰确认年轻创业者的学习需要,推出硕士程度「创新科技创业」课程和短期培训;鼓励NGO提供青年领袖培训;确认「十四五规划」与欧盟在科技转移范畴的合作需要;落实「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政策倡议。

特区政府有需要担当领导角色。落实方案、需要政府参与和政策领导。改组中的「特首政策组」(CPU)有制定政策和协调角色。最理想的方案是设立「香港经济发展局」(EDB-HK)负责协调和规划香港未来经济发展方案。缺乏特区政府高层次全盘政策统筹的建议,往往不能越过个别或多个政府部门过去订立的程序或规则 (Line-to-take),所以很难取得成功。
龙家麟
民主思路理事及
联席召集人(国际)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