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棕地优先」代价正开始浮现

2022-10-12 00:00

土地开发要提速、提效,无疑是全民共识。新发展区在规划过程虚耗了不少时间,未来数载正是收成期的前奏。古洞及元朗南等发展计画的收地工作陆续出台,本港即将进入收地高峰期,但社会以往以粗放式的理解,高唱「棕地优先」以应付与日俱增的房屋供应难题,相关代价正开始浮现。

「棕地优先」的呼声背后,到底有多少人明白到本港的土地发展与本身在后勤用地产业之间的深层问题?

新界后勤用地涉多个行业

观乎政府在一九年就棕地的研究,当时辨认出全港有一千五百七十九公顷棕地,八成三属于私人拥有,馀下仅一成七为政府拥有。更重要的是,有一千四百一十四公顷土地是有各式各样的产业营运,提供五万二千一百一十个职位。事实上,这些产业因着城市经济发展,长久依靠新界原有农地作后勤用地;故此,一旦失去缓冲区而被逼离开的话,必然「牵一发,动全身」,千丝万缕的产业链将会大受影响,继而触动整个经济结构。

城市后勤用地涉及多个行业及产业链。其中,根据政府向立法会提供文件《新界棕地使用及作业现况研究》中提到,当中的产业包括:一般仓库/贮物、建造业、物流业、车辆维修及相关行业、泊车、港口后勤业 (货柜相关)、乡郊工业、一般工场及回收业等。其实,不但在新界,市区内不少临时空置土地,也在发挥后勤缓冲功能。

加速研究 多管齐下解决

新界后勤用地受到上述产业的「欢迎」,原因也令人相当无奈。这亦源于政府一直对物流营办商觅地营运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好像支援物流业方面,这类空地长期不足,加上多层厂房模式未能迎合现时物流趋势,故被逼在新界寻找后勤用地以作营运,致使棕地扩散,而且已有数十年时间。

正因如此,新界的棕地,或后勤用地的角色,正正成为双方之间的重要缓冲区,并为露天贮物、工作用的车辆、港口后勤作业,以至环保回收等活动,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对整个香港经济作出相当大的贡献。然而,因应未来发展需要,政府准备收回八百六十公顷棕地,占整体约五成四,换言之,有关产业的土地将会大幅减少,亦意味着多个关系到民生的产业链用地受挤压,若处理不当,对于本港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

尽管新政府上场后,冀改变「小政府,大市场」经济方针,转而变成积极主动,冀着力规划发展,处理亟待解决的房屋供求问题;惟在朝着发展目标前奔的同时,当局必须顾及因应产业的后勤运作需要。

香港长期欠缺产业政策,土地利用规划自不能回应实际需求。如今,当局需加速研究相关需求,收集有关数据,包括产业结构、营运要求、成本效益,以及相关基础配套细节,方能就问题对症下药。亦必须判断经济结构转型需要,定出优次,作出扶助以及取舍的安排。

针对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作的必须产业,逼迁赔偿并不是恰当手段。积极觅地,尽快开拓替代用地及建设,提供营运模式升级的诱因,才能维持城市的正常运作,进而巩固新旧产业的竞争力。

长远而言,土地开发实不应在未有合适替代方案之前,便卤莽向已有活跃经济活动的土地下手。产业如人,不是随意在其用地上标上某些颜色便可抹掉。
林筱鲁 立法会议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