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棕地優先」代價正開始浮現

2022-10-12 00:00

土地開發要提速、提效,無疑是全民共識。新發展區在規劃過程虛耗了不少時間,未來數載正是收成期的前奏。古洞及元朗南等發展計畫的收地工作陸續出台,本港即將進入收地高峰期,但社會以往以粗放式的理解,高唱「棕地優先」以應付與日俱增的房屋供應難題,相關代價正開始浮現。

「棕地優先」的呼聲背後,到底有多少人明白到本港的土地發展與本身在後勤用地產業之間的深層問題?

新界後勤用地涉多個行業

觀乎政府在一九年就棕地的研究,當時辨認出全港有一千五百七十九公頃棕地,八成三屬於私人擁有,餘下僅一成七為政府擁有。更重要的是,有一千四百一十四公頃土地是有各式各樣的產業營運,提供五萬二千一百一十個職位。事實上,這些產業因着城市經濟發展,長久依靠新界原有農地作後勤用地;故此,一旦失去緩衝區而被逼離開的話,必然「牽一髮,動全身」,千絲萬縷的產業鏈將會大受影響,繼而觸動整個經濟結構。

城市後勤用地涉及多個行業及產業鏈。其中,根據政府向立法會提供文件《新界棕地使用及作業現況研究》中提到,當中的產業包括:一般倉庫/貯物、建造業、物流業、車輛維修及相關行業、泊車、港口後勤業 (貨櫃相關)、鄉郊工業、一般工場及回收業等。其實,不但在新界,市區內不少臨時空置土地,也在發揮後勤緩衝功能。

加速研究 多管齊下解決

新界後勤用地受到上述產業的「歡迎」,原因也令人相當無奈。這亦源於政府一直對物流營辦商覓地營運方面缺乏長遠規劃,好像支援物流業方面,這類空地長期不足,加上多層廠房模式未能迎合現時物流趨勢,故被逼在新界尋找後勤用地以作營運,致使棕地擴散,而且已有數十年時間。

正因如此,新界的棕地,或後勤用地的角色,正正成為雙方之間的重要緩衝區,並為露天貯物、工作用的車輛、港口後勤作業,以至環保回收等活動,發揮着重要的角色,對整個香港經濟作出相當大的貢獻。然而,因應未來發展需要,政府準備收回八百六十公頃棕地,佔整體約五成四,換言之,有關產業的土地將會大幅減少,亦意味着多個關係到民生的產業鏈用地受擠壓,若處理不當,對於本港經濟有百害而無一利。

儘管新政府上場後,冀改變「小政府,大市場」經濟方針,轉而變成積極主動,冀着力規劃發展,處理亟待解決的房屋供求問題;惟在朝着發展目標前奔的同時,當局必須顧及因應產業的後勤運作需要。

香港長期欠缺產業政策,土地利用規劃自不能回應實際需求。如今,當局需加速研究相關需求,收集有關數據,包括產業結構、營運要求、成本效益,以及相關基礎配套細節,方能就問題對症下藥。亦必須判斷經濟結構轉型需要,定出優次,作出扶助以及取捨的安排。

針對維持社會經濟正常運作的必須產業,逼遷賠償並不是恰當手段。積極覓地,盡快開拓替代用地及建設,提供營運模式升級的誘因,才能維持城市的正常運作,進而鞏固新舊產業的競爭力。

長遠而言,土地開發實不應在未有合適替代方案之前,便鹵莽向已有活躍經濟活動的土地下手。產業如人,不是隨意在其用地上標上某些顏色便可抹掉。
林筱魯 立法會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