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论坛】现金回收纸包盒——试验了甚么?

2021-07-09 00:00

上年七月,绿色力量开展了「现金回收纸包盒计画」,为回收链上、中、下游提供现金鼓励(包括前线回收人员:如拾荒者、清洁工等、街角回收铺、回收出口商),不同的回收作业者均可获不同金额的现金鼓励,每回收一个纸包盒最多获伍仙。我们期望试验现金模式于收集全新回收物的成效,亦作为「生产者责任制」实践模式之一,并支援回收业。

一年过去,计画为我们带来甚么反思?

评估计画是否成功,最直接的指标当然是回收量。计画原定于去年初推行,刚巧疫情爆发,于是延至七月举行,但食肆及社区回收点在疫情影响下参与率大减,可幸回收量随疫情缓和而慢慢提升,最后在十二个月的回收期共收集约七吨纸包盒。

绿色力量自一六年已于不同界别,如学校、酒店、社区等推行纸包盒回收,及后本地首家纸包盒回收厂于一九年落成,本以为市民大众对相关议题已有一定认识。然而,我们委托大学以电话访问逾二千位市民,结果发现高达百分之七十二点三受访者不知道、或认为香港不能本地回收纸包盒!不单止是市民,回收业界亦然,当我们邀请回收铺加入计画时,不少均对回收纸包盒存疑。

过去多年,纸包盒回收的宣传教育只依靠环团和社区组织推行,一直缺乏政府的身影。政府一直不把纸包盒视为正规回收物。经过环团及市民积极争取,最近才纳入为「绿在区区」的恒常回收物。可是,于今年初提出的「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画」公众谘询,只涵盖胶樽,未有包括纸包盒。纸包盒是香港第二大饮品容器,占一成七,每年弃置量逾二万七千吨,政府无视如此庞大的废物量,实在令人费解。缺乏官方的认可,推行回收自然分外吃力。

是次「现金回收纸包盒计画」属试验性质,让我们看到不少可能性,为本地减废政策带来一点启示。计画除了传统回收业界参与,亦在区议员办事处及餐厅,设立社区回收点,收集市民的纸包盒。当这些回收点储存一定数量的纸包盒时,便会联络附近工作的拾荒者,由他们将纸包盒送到街角回收铺,以换取每个伍仙的回收价。街角回收铺之后再送去出口商,统一处理后交去本地回收厂。

这个模式的好处是不需另辟新的回收渠道或物流,只需善用现有网络、人力资源和硬件,即可创造出多赢局面:市民的回收物得以妥善回收、有用的资源不用落入堆填区、拾荒者及街角回收铺透过卖出回收物赚取收入……更重要的是,协作回收点为拾荒者省却四处寻找回收物的过程,回收物由消费者(市民、商户)清洗乾净,让拾荒者可以有尊严地从事回收。

其实,这正正是生产者责任制的可行方式之一。由生产商提供资金,运用现存回收业界网络,配合社区组织,有偿地请拾荒者收集已乾净清洗的回收物,达至资源循环,过程中让各方得益。

一年来,接触过许多拾荒者,他们可说是社会上最弱势的一群。要一夜消除贫穷,当然是天方夜谭,事实上香港社区在资源回收上,的确很大程度依赖着拾荒者。上月「拾平台」发表调查指,约一成四拾荒者每天工作超过十二小时;约五成四每月收入不足一千。如果资源回收工作上,不是单以招标模式聘用几个大型承办商,而是可兼顾拾荒者、街角回收铺等一班现有从业员,不是我们更乐见的方向吗?

余健纲

绿色力量助理教育及项目经理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